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范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保军Tel:029-7092566E-mail:zhbjun-2566@163.com引言我国农业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8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已由群众自发的实践活动转向为有理论指导的有意识活动,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和农民结合,努力探索,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捅现出一批生态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巳建成生态农业县29个,生态农业乡138个,生态农业村和生态农场1200多个,遍布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市。我国生态农业是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掠夺式经营和滥用.浪费资源现象,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了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投入少、产出多;同时开发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这为整个世界农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典例1世界农业新村-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一、留民营村的基本概况留民营村位于京郊大兴县内,距北京市30公里,交通方便,该村处于永定河冲积平原,南临风河,北临风港河.全村860口人,448个劳动力,占地158.2公顷,耕地130.5公顷,地势较低,地下水资源丰富,常年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地面取水方便.土壤有机质含量1.2%左右,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雨少风多,秋季天高气爽,光能充裕,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72.3小时,大于0℃的日照时数为2144.4小时,太阳能生理辐射年平均283.25焦耳/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201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0℃的起始日为3月3日,终止日为11月25日,持续日数269天,大于10℃的积温为4580℃,始现日为4月5日,终止日为10月21日;年平均降雨量568.9毫米,80%的保证率为422.3毫米,但降雨季节过分集中,降雨强度大,难以积存,有效利用性差.基本情况留民营村积极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粮食总产量由1972年的20万公斤增加到1982年的98.5万公斤,近10多年来,上交国家粮食超过700万公斤.人均分配由1970年的86元提高到1988年的1600元,1991年达1800元.从自然条件及生产经验来看,水稻是当家的优势作物,目前产量稳定在6000~6750公斤/公顷.近年来,在北京地区严重缺水,不少村乡纷纷缩小水稻生产,转产其它旱地作物生产,留民营村充分利用水源优势,保证水稻生产。由于国家实行奖励政策,特别是超产奖售更高,因此使水稻多年来成为该村致富的主要途径.存在问题1.生产结构单一:198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78%,畜牧业占6%,工副业占11.5%,林业仅占0.3%,没有渔业生产.2.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由于留民营村生产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一级生产者在系统中占主要地位,缺少有效利用—级产业的副产品(秸秆等)的二级生产者.秸秆还田率只有10%左右,小麦秸秆则全部在地里烧掉,宝贵的碳、磷、氮全部损失,这对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同时还不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由于其生产结构简单,食物链数量少,物质转化利用率低,因此系统抗逆应变能力差.该村在生态农业建设以前,虽然也饲养了一定数量的肉牛,建立了家用小沼气池,但并投有跳出单一经营的圈子,沼气池的使用率和产气率不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均很低.大量沼气渣、水白白流失,有机肥使用不多,种植业本身也是靠大量消耗物化劳动来维持.存在问题3.化肥使用量过大,有机氮和无机氮比例失调:1982年该村在130.5公顷耕地上化肥使用量达30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使用量在2250公斤以上,长期大量的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的破坏;1980年有机氮比无机氮仅为0.267:1,造成了土壤氮素转化率降低,每50公斤粮食消耗氮量超过2.9公斤.4.由于该村农、林、牧、副、渔未能全面发展,造成该村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全村剩余70多个劳动力无法安排,且没有多种经营,直接影响到该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限制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存在问题与思路5.作为生态平衡核心的林业也十分薄弱,全村森林覆盖率仅为10%左右,特别是乔灌结合不够合理,未能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由于以上渚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留民营村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此,该村从1982年底开始,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指导和直接参与下,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调整生产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使各业之间相互促进和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做到既保持生态平衡,又加速经济发展的生态农业建设.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建设(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二)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建设(三)农业有机废物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工艺的建设(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问题,生态农业系统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提高生物能的转化利用率等.留民营村的太阳能利用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太阳灶.该村现有采光面积2.6平方米的ZNT-Ⅱ型太阳灶10个;采光面积2.0平方米和1.5平方米的薄型铸造太阳灶10个和160个,保证每户均有一个太阳灶.②太阳能热水器.该村共有容量为150公斤水的太阳能热水器165个,主要在4-10月间使用,扣除20%的阴雨天气,全年可使用171天.③太阳能采暖房.全村共有太阳能采暖房38间,以冬季使用4个月计,扣除20%的阴雨雪天全年可使用96天.生物能利用留民营村的生物能利用以沼气为主。以往沼气使用时间短,且产气率不高,全年只有2个月产气率达0.1立方米沼气/(立方米池体·天);通过改变投料比,采取保暖措施,增设搅拌装置,增加接种物,大大提高了产气率和延长了使用时间.两口试验池的最高产气率达0.3立方米沼气/(立方米池体·天),使用时间达6个多月,这种沼气池改造,大大节省了对矿物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农民的开支,也净化了环境。目前,留民营村的太阳能和生物能利用能相互补充,表现出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同层次的多形式利用,形成了—个新能源综合利用网络;再配合使用节柴灶,使该村农民的生活用能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燃烧秸秆和柴草的被动局面。(二)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畜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从生态角度讲,人类对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是极小的,如高产农田的光能利用率仅为2.6%,草地仅为0.1%-0.5%,而动物则能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绝大部分植物化学能贮有于动物体内,正是由于动物这一特殊的生态功能,大大扩充了人类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量;其次,畜禽的排泄物又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促进种植业的发展,从经济意义上来讲,畜牧业又将价值极低的牧草、秸秆等转化经济价值极高的蛋、肉、皮毛等;能把畜禽排泄物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因而,在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建设中,重点改变原来的单一生产结构,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开展多种经营.(二)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建设1.养殖业:–存栏数80头的奶牛场1座;–年产蛋41.5万公斤的蛋鸡场1座;–年出栏肉鸡30万只的肉鸡场1座;–存栏数250头的瘦肉型猪场(专用于出售子猪);–年出栏10万只的鸭场1座;–存栏数500只的种兔场1座;–有效水面1.73公顷的鱼塘4口;–发展了原有的肉牛场,由60头增加到98头.建设内容2.工副业:–建设小型饲料加工厂3座,每天加工能力为20吨;建设面粉厂1座;–建设日加工饮料1.95万瓶的饮料厂1座;–日加工黄豆100公斤的豆制品加工厂1座;–冰棍加工厂1座;–蛋品加工厂1座,主要生产松花蛋;–成立了机修厂和汽车修配厂.此外,–建设蘑菇房1座,1000平方米的苗种培养室2间;–建有蔬菜大棚40个,菜地总面积达13.33公顷;村里原有的肥猪场和羊场也进行了规划和改造.意义-作用与效果以上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原有项目的改造,改变了原有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简单的生态循环关系,形成了多种物质循环和物质的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立体网络结构.该系统以沼气生产为中心,种植业-饲养业-林业—加工业-渔业等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多重循环的网络关系.种植业为饲养业提供饲料粮、秸秆,为林业提供资金,为饲料加工业和豆制品、沼气等提供原料;畜牧业又为种植业、林业提供有机肥料,畜肥又是沼气的原料;林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加工厂生产的饲料及豆渣等也是饲养业的好饲料;沼气渣、水又是鱼的好饲料,又是种植业的好肥料,塘泥亦是优质的肥料等.由此可见,这种结构有利于第一性生产的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系统内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率,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同时系统结构多样化,所容纳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彼此创造相互有利的条件,因而系统具有更高的生产效能和更大的抗逆应变能力,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三)农业有机废物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工艺的建设1.庭院规模型:家用沼气池在留民营村已有一定的基础,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家庭规模型的综合利用模式.沼气池建于屋前,和厕所及猪圈相通.猪圈为一两层的小房,上层养鸡或兔,下层养猪.沼气池上盖一塑料小棚,既利于沼气池保温,又可在棚内养花、种莱;鸡(或兔)粪由上层通过条隔板进入下层猪圈,成为猪饲料的一部分.猪粪和厕所里的粪便流入沼气池,加上部分青草和秸秆产生沼气.沼气供给农民生活燃料,沼气渣、水又是棚内蔬菜和花草的好肥料.菜叶.花茎又是鸡(免)的饲料,又可发酵产生沼气.系统:形成了一个鸡(兔)-猪-沼气-菜(花)的庭院良性循环系统庭院模式综合利用2系统总体型:–该模式是建立在全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过综合利用模式,将全村各行各业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该系统的能流、物流及有机废物循环利用模式。三、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初步成效(一)经济效益198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140万元,比建设前1982年的69万元增长16倍,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60%;1988年全村人均分配1600元,比1982年的405元增长3.8倍,年增长1.4倍.生态农业的建设,生产结构的调整使产值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比重有了很大下降,工副业和饲养业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反映了生产结构正在向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产业比较生态农业的建设,生产结构的调整使产值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比重有了很大下降,工副业和饲养业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反映了生产结构正在向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留民营村各业产值比较(占总产值的百分比)年份种植业林业饲养业工副业渔业其它198278.00.36.011.704.0198826.70.625.736.50.79.8产业比较050100150种植业林业饲养业工副业渔业其他19821988(二)生态效益虽然生态效益—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但在留民营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已有了初步成效,表现在:①饲养业的发展.沼气的推广,产生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使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减少,在生态农业建设前的1982年,全村用化肥30万公斤,1988年全村用化肥9.5万公斤,而粮食产量却在不断上升.化肥用量的大幅度降低,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土壤的理化性能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82年的1.2%上升到1987年的1.3%,有些田块达到2.0%.同时,化肥用量的下降亦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②生态农业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如秸秆还田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85%,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7%,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34.5%.由于新能源的建设,牲畜粪便通过沼气发酵后才施入农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