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契丹)•辽(公元907年-1125年),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崛起于东北潢水流域的契丹族。公元926年阿保机灭渤海国,置东丹国,始与王氏高丽为邻。•辽代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西吞并甘州回鹘,东灭亡渤海国,南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半个世纪,是辽朝的全盛时期。高丽王朝•高丽(公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之一。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高丽国在清朝前都附属于中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在他大致统一朝鲜半岛后,即采取积极的北进战略。首都开京(今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辽丽关系的展开•918年,泰封国大将王建发动政变,建立高丽王朝。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臣和割让燕云十六州(北边是游牧民族出没的大草原和沙漠,东北边是不断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的辽东,南面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和人烟稠密的黄河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北宋防卫辽的第一道防线)的代价向契丹乞援,从而引契丹族势力南下。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辽宋遂形成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宋辽金时期,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始终未能出现。在宋辽和宋金的较量中,都十分重视高丽的作用。宋朝试图结好高丽,用以在战略上牵制辽金;辽金以武力强迫高丽臣服,但同时也提防高丽与宋朝联合;高丽虽然偏居朝鲜半岛,但中国各政权势力消长却时刻影响着高丽。高丽只能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以小事大,确保本国利益。•辽丽建交•王建在正式建立高丽政权之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有意与契丹交好,曾于915年派遣使者赴契丹,向辽太祖进献“宝剑”。又在他建立高丽政权的那年,派遣使者向契丹进贡。那时辽太祖也愿意与高丽交好,曾于922年派遣使者赴高丽遗骆驼,马及毡等,高丽亦遣使报聘。然而,辽国与高丽的这种外交往来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即为双方的领土争夺所打破。•辽丽关系恶化•926年辽国灭亡渤海后,渤海故土纳入辽政权直接管辖范围,这对于正在积极进行领土扩张的高丽来说,大为不利。高丽太祖王建对渤海故土被契丹所占更是不满,吸纳渤海遗民并积极向北扩张,将统治范围扩大到鸭绿江下游东岸。同时辽境内渤海遗民不断的反抗,而高丽优待逃入其境的渤海人,无疑是对渤海遗民反抗的支持,这令契丹十分不满。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公元942年契丹再次遣使高丽,为修复国交做最后的努力。高丽流契丹使节三十余人于海岛,系其所赠之骆驼五十匹于万夫桥下,不畜而死。于是,辽国与高丽的关系彻底决裂。•高丽对策•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契丹与中原交恶。王建遣使后晋,试图与后晋联合共同夹击契丹,以便顺利向北扩张领土,占领渤海旧地。然不久王建卒,高丽遂罢其谋。•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高丽遣使贡方物,奉其正朔,以为策应。•契丹态度•面对高丽的公开绝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诱渤海遗民、与北宋建立“友好”联盟以及不断向北扩张领土等,辽国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时由于辽太宗耶律德光正忙于经略中原,后继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时代,不但内乱不断,而且还要应付后周和北宋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地的北伐,无暇东顾,只好对高丽的北扩采取姑息态度,不愿用兵高丽,使自己腹背受敌。辽征高丽的原因•No.1高丽绝契丹使,且大量接纳渤海遗民。•No.2宋丽企图结盟以夹击契丹。•为了征服高丽,以解除其侵宋的后顾之忧,辽圣宗遂决定东征高丽。辽对高丽第一次征伐•公元985辽圣宗初立,萧太后临朝,主少国疑。宋拟乘势北伐,恢复幽燕。宋遣监察御使韩国华出使高丽,欲共谋契丹。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虽当时高丽与辽之关系不睦,辽仍遣使赴高丽请和。当下高丽虽未敢妄动,辽决意先发制人,解除后顾之忧,于当年7月决议展开更大的征伐。次年12月,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大军东征高丽。•公元993年,当高丽大军进抵安北府时,辽军克蓬山郡,俘高丽先锋军使尹庶颜,高丽成宗王治遂遣侍中朴良柔奉表请罪求和。当时辽的主要敌人是宋,对高丽的讨伐只是为了避免高丽与宋合谋,形成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在达到迫使高丽“称臣奉贡”目的后,辽军遂退。后高丽又遣中军使徐熙来朝,请赐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而辽为了笼络高丽,以解除其侵宋的后顾之忧,辽则赐高丽女真故地,就这样高丽得到了其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辽对高丽的第二次大规模征伐•背景:985年,宋太宗遣韩国华为使专程赴高丽要求出兵协助,夹击辽国。北宋鼓励高丽说,契丹已经到了垂死边缘,希望高丽协助抓住这个机会,高丽王迫于情面表示可以出兵。次年,宋开始了史称“雍熙北伐”的对辽战争。宋太宗的乐观被现实无情地粉碎了,辽在最初的防御之后,反守为攻,以凌厉的骑兵扫荡宋的北部边境。而在此次战役中,高丽并没有出兵帮助北宋。宋朝征辽的一再失利使宋朝廷反思与辽战争是否明智,许多大臣主张言和。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檀渊之盟”。•公元1004年,宋,辽缔结“檀渊之盟”。辽已无后顾之忧,公元1010年,高丽西京留守康肇弑主诵,立王询为高丽显宗(史称康肇之变)。当年8月,急欲摆脱承天太后阴影的辽圣宗以此为名,吊民伐罪,以树立个人威望,况且高丽对渤海故地野心勃勃,屡通中原图谋不轨,又筑城屯兵边上。因此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高丽对辽东部边境的威胁,对高丽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征伐。•11月,辽军渡过鸭绿江,高丽则以康肇为行营都统使,李立与张延为副统使,率军30万迎战。辽耶律敌鲁率军出击,大败高丽军,康肇及李立被擒,不屈被杀。辽军又克郭州,肃州,饮马清川江。高丽王询上表乞降,圣宗听从耶律瑶质之见,继续南下直抵高丽都城开京。高丽显宗王洵弃开城而逃。辽军入开城焚宫室,于次年正月而还。契兵退兵原因•No.1高丽军民坚壁清野,持险拒战。•No.2辽军长征远途,粮草不断,后援不足。•No.3辽军所侵之地,多为鸭绿江东女真故地,故女真与高丽联兵,共拒契丹。六城问题•六城:兴化、通州、龙州、铁州、郭州、龟州•六城控扼鸭绿江下流,为契丹经略女真和高丽的战略要冲。契丹班师后,辽圣宗诏高丽王询亲朝,然为其所拒,圣宗遂诏复取六州之地。故“六城问题”遂成为辽丽交涉的焦点,也成为辽第三次大规模征伐高丽的直接原因。•公元1013年,辽圣宗遣中丞耶律资忠使高丽,索还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丽拒之,并扣留资忠。遂辽于1014年,命国舅详稳萧敌烈讨伐高丽。辽军架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攻之,未果;又兵围兴化城,不克。圣宗遂命北府宰相再率大军来伐,辽大败高丽。辽军直至南海,然此时耶律世良卒,辽军遂退。•公元1017年,辽命枢密使萧和卓为都统伐高丽,但此役契丹又大败而返。•1018年,辽再命东平郡王萧排押率军十万伐高丽。•然而由于萧排押带领的辽军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对高墙坚城的开京无能为力,乃大掠而还。•随后的“龟州战役”中高丽以强弩夹射,双方相持未决,忽风雨自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兵乘势攻之,生还者仅数千人,是契丹入侵高丽以来所遭受的最大的失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契丹以“六城问题”对高丽发动的第三次大规模入侵历时六年,但仍以契丹在军事上的失败而告终。TheEnd•公元1019年、8月战端再起,辽遣郎君曷不吕等率诸部兵会大军同讨高丽,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辽遂允其请。•辽虽无法收回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于鸭绿江东南岸设保,定二州(今朝鲜平安道西北部),并以定远军,怀远军,保宁军戍守,以此二城控扼高丽,且此二州为辽之东门。•而高丽经过外交和武力的不懈努力,终将边界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线。Conclusion•契丹对高丽的三次大规模征伐,虽未能达到彻底征服高丽之目的,但对辽与高丽的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政治上,高丽被迫与“禽兽之国”契丹王朝建立起朝贡关系,并奉表称臣,为以后辽丽关系的发展和以契丹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