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策划与人际交往第三讲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法学院谢倩xieqian@swust.edu.cn亲属关系---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交流师生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承,思想的沟通同学关系---进行最为广泛、最为频繁、最为淳朴的交往网络交往关系---一种新型的、比较复杂的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前言:我们很少第一次和一个人见面,就马上变成知己的,也很少与一个人有深厚的感情,却突然形同陌路的。•不论关系的增进或恶化,都是经由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提问?进大学以来,您结识的一个朋友,并简要说明您们是怎么变成朋友的?要经历哪几个的阶段?相识相知一、人际交往的阶段稳定阶段:双方沟通已达极致,看法一致,而对对方的了解很稳定,接触频繁,话题多元,自我开放已达到一定时点。(关系达到最隐密的部份)交流阶段:双方已日渐熟识,且能相互影响,交谈内容丰富而有趣,彼此相互吸引,行动一致,心灵相通。(关系行为是同步的)探索阶段:又称实验阶段,开始探索彼此个性,行为较自然而平顺,对表面化话题会比较开放。(关系更进一步的跳板)定向阶段:初次接触,谈话生疏,只作礼貌性客套谈话,以致互动不丰富。(关系的产生与营造)人际关系发展模式互不认识开始注意表面接触建立友谊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有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同人际关系的发展既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当然,不同阶段的人际关系,彼此谈论的话题多寡(广度)、深浅(深度),就可能不同。ABCDEFGHABCDEFGHABCDEFGH點頭之交朋友親密關係圖1-3社會滲透與(1)點頭之交(2)朋友(3)親密關係思考:好朋友之间该不该有个人隐私?大学生小A小B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学习、生活中经常是行影不离。后来小A觉察到小B常常周末不在教室自习,问她去做什么,小B不肯说,又担心小A多心,影响两人的关系,内心很矛盾。小A则很不高兴,认为两个好朋友之间不该有个人隐私,若保留人人隐私就不是真正的友谊。她们的矛盾症结在哪里呢?评论:个人隐私是个人感的重要体现,没有个人感就没有个人隐私,没有个人隐私也就无所谓个人了。隐私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接纳了每个人私生活的合法性和独立性。小A小B没有掌握好友谊和个人隐私的分寸,因而两人都十分苦恼。个人隐私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内衣”,其中包含的绝大部分秘密属于生活中不可言说的部分,它必须保密。所以它不能与人随意分享。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同性或者是异性间,都应尊重他人,保护他人的隐私,不能强迫别人暴露。尊重、真诚、宽容、信任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案例1:某女生,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主诉为“我入学已一年半了,但和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为此,我心理很烦,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喜欢我?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呢?案例2:我是一名女生,今年19岁。上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考入大学后,班主任安排我当寝室长,我也想好好与寝室同学相处。但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和室友们相处,我习惯早睡,她们却喜欢聊到深夜;我比较爱干净,她们却喜欢乱丢乱搭,把寝室搞得乱七八糟。我以寝室长的身份给她们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她们不但不听,反而恶言相骂。就这样我与室友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我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她们并不理睬,几乎没人跟我说话。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二、人际交往的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交互原则实验: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E.AronsonandD.Lingdy)1965年的实验:被试为大学学生,分为四组。让各组被试“无意中”听到别人对他的一系列评价,然后让被试对他的评价者的喜欢程度打分。四种情况:受到“否定到肯定”评价;一直受到“肯定”评价;一直受到“否定”评价;受到“肯定到否定”评价。结论:喜欢导致喜欢带有不同喜欢程度的对方被喜欢的程度甲组(+-+)乙组(――+)丙组(+――)丁组(―――)6.427.670.872.52受到“否定到肯定”评价的得分最高,为7.67分;一直受到“肯定”评价的得6.42分;一直受到“否定”评价的得2.52分;受到“肯定到否定”评价的只得0.87分。分析: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不断增加的人,尽管他人起初时对自己并不喜欢,但只要后来确实表现了喜欢自己,这种人就会倍受欢迎。人们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减少的人,即使他们当初的确喜欢过自己,但只要后来变得不喜欢了,那么这种人就比那种一贯不喜欢我们的人更加不为我们所喜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交互原则的解释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功利原则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卷入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增值交换——减值交换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Self-value)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每一个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的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情境控制原则情境控制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想别人从心灵深处接纳,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真正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当人们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我控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的埃里克·伯恩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从心理上分析人际交往这一复杂现象时,提出的PAC分析理论。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自我心态、成人自我心态、儿童自我心态。取三个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又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三、人际交往的心态“父母”“父母”这种心理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爱指使人、喜欢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的语言特征为常使用不容分辩的“应该”、“不能”、“听着”等词汇。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积累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成熟、理智、客观、冷静、尊重别人。这种人的语言特征是常使用“我个人的看法”、“有可能”。“成人”“儿童”“儿童”这种心理状态以服从和感情用事为标志.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无主见,感情用事,喜怒无常。这种人的语言特征为常使用“我猜想”、“不知道”。1.P———P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权威的身份,如甲对乙说:“小王,他不应该这样做。”乙说:“必须惩罚他一下。”2.A———A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完成的。3.C———C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以上为平行沟通)如果将不同的人际沟通状态进行排列组合,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模式:4.A———C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5.A———P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乙方担任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6.C———P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把对方作为权威看待而表现出一种儿童的心态,乙是父母的心态,这子女和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以上为交叉沟通)PAC交往举例:场景:一辆上班高峰拥挤的公共汽车,车上的人们都厌烦、没好气的挤在一起。突然,一个急刹车,一位中年妇女(乙)踩到了一位衣着光鲜的小姐(甲)的脚。甲:(还没等乙说话,原先厌烦的脸扭曲的叫道)踩死了!(P心态)乙:(原想道歉,一看甲的那张不依不饶的脸,来气)吆喝什么!(P心态)甲:你踩我了,你还有理了你!(P心态)乙:小姐---怕挤?怕挤去打车呀你!(P心态)甲:(手比划着乙)道歉,不道歉我跟你没完。(C心态)乙:没完就没完,来呀,谁怕谁呀。(C心态)双方也不顾公交车的拥挤了,大打出手,车上的人拉了这个,又拉那个,两人都鼻青脸肿的,还秧及了车上的乘客,真是乱做一团。在第一、二幕中:甲很烦的在车上,乙又踩到了甲,使甲进入了P心态,甲又把这种烦转嫁给了乙;乙想道歉,还没来的及,让甲一叫,乙非常没有面子,紧跟着也进入了P心态。在这幕中,双方的心态都是合理的,但都使用了暴力的、不能理解的和宽容对方的态度。在第三幕中:两人使用了不客气的语气,运用了C心态,使原本芝麻大的小事变的复杂化了。其实这件小事,只要双方多一些忍耐,多用A心态,甲及时道歉;乙不要咄咄逼人,双方多一些理智,友善一些,就不会发生这种伤人伤己的行为了。分析:练习(一):科长甲:“小黄,你必须在今天下午5点钟之前完成这份报告!”科员乙:“……”“是的,科长。”科长甲:“小黄,你必须在今天下午5点钟之前完成这份报告!”科员乙:“……”科员乙:“5点都要下班了,怎么能够完成啊!”练习(二)同事甲:“这次提级加薪有没有我的份?”同事乙:……同事乙“有。”“你连现在的工作都没有做好,还谈什么提级加薪啊!?”练习(三)同学甲:“请问现在是几点钟?”同学乙:……“现在是晚上七点。”“不知道,你别烦我!”小结:在与人交流时,人一般有3种心理倾向,即:parents,adults,children.例如,我们与父母交谈用的是儿童心态,跟儿童用父母心态,跟同龄人用成人心态,这些都是正确的。假如跟父母用父母心态,跟同龄人用儿童或父母心态,那么,人际交往就会出现问题。四种典型的交往关系沟通分析学家认为:每个人因为过去经验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命地位(心理定位),这是你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它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你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方法。可分为四种生命地位,即四种心态,形成四种典型的交往关系:觉得自己很不好、很不行,而别人都很好、很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自卑、退缩、孤立、消沉、抑郁,人际关系较差。2..“我不行(好),你也不行(好)”(Iamnotok,Youarenotok)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但别人也一样,都是不好的表现退缩,不想与别人建立关系,人际沟通也困难。1.“我不行(好),你行(好)”(Iamnotok,Youareok)认为只有自己是好的,別人都是不好的,因此,对別人沒有一点基本的尊敬。在人际交往中,最爱自己,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