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品德学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品德学习品德概述品德形成理论品德个因素的形成与培养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常见到的问题及其校正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概念1、道德: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2、品德: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特点: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3、道德和品德的关系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两者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②品德形成是后天的;③品德对社会道德有反作用。区别:①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③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的形成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基础和依据。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调节作用。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标志和体现。(二)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1、统一性: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2、矛盾性:四要素之间的对立和不适应;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不适应。3、独立性: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二节品德形成的理论一、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1、行为受有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2、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3、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己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我们是生而无知和不成熟的,因而处于社会的依赖状态。教学和道德训练,就是成年人逐渐提高幼弱者照料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哲学的改造》杜威把自治看作成熟道德的标准,并使自治为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区分、界定了“他律”和“自律”的性质和特点评价:他律到自律的观点对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发展模型产生影响。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品德发展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Y):表现——规则没有约束力。对策——认真、耐心、细致地具体指导2、权威阶段(6~8Y):表现——他律,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对策——加强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活动,表率与示范。3、可逆阶段(9~10Y):表现——自律,守恒和可逆。对策——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正确引导,避免强制、压服。4、公正阶段(11~12Y):表现——利他,关心、尊重、同情,从权威到平等,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策——培养公正心、关爱心、人道主义精神,发展同伴友谊。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先河。无论是他采用的对偶故事法还是他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理论,都对后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1、前习俗水平(0~9Y):第一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为准则2、习俗水平(9~15Y):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3、后习俗水平(15Y以后):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柯认为,发展顺序一定,不可颠倒。贡献:1、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2、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3、发展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局限:1、只是揭示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2、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3、否认儿童可能出现的道德阶段“倒退”现象,与现实不符合。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经典实验:模仿学习实验: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材料:道德判断故事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无强化测量其判断。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体差异,受榜样影响。攻击行为实验:程序: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击受奖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惩罚);三控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模仿。抗拒诱惑实验: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指导语:“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翻翻字典”)→分三组:一是榜样奖励组(不听话玩玩具受奖);二是榜样指责组;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儿童进入上述房间单独15分钟,记录其反应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贡献:1、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中的主要意义;2、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实验;3、丰富了品德心理学理论。局限:1、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2、实验室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儿童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形成。第三节品德各因素的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及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纬度。(一)道德认知的形成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知的形成有身分重要的作用道德概念形成过程表现为三种水平1)具体的道德概念具体行为或形象联系2)知识性道德概念未内化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他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是道德观点、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合金”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它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度已发生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特点1、开始时重复他人的评价,后来才有了独立的评价标准。2、开始时以效果为评价标准,后来转向对动机的分析。3、少年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行为的评价。4、少年的道德评价往往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二)道德认识的教育干预短期训练法:有争议。课堂讨论法:布赖特,12周的教育干预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1、道德情感的内容:1)根据内容分: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爱情、同情心、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2)根据形式分:直觉的道德感,由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迅速发生,对道德行为具有迅速的定向作用;形象的道德感,通过对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伦理的道德感,在认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的情感。2、道德情感的作用1)是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和引导力量。2)对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有调控作用。3)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的重要的中介力量。3、道德情感的教育1)注重儿童早期的道德情感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己及人。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3)利用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4)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用爱来交换爱”。三、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观察与模仿道德行为的发展:逐步产生,逐步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的等级:五种类型——非道德性的;自我中心的;依从传统惯例的;良心主义的;理性的利他主义的。小学:道德行为习惯发展成“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纪较高,中年级较低。青少年:随着年龄递增,良好道德与不良道德习惯的两级分化在增加;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道德行为的培养1)培养学生思考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2)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知识,提高道德行为的技能和能力。3)坚持长期的练习,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第四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一、内部因素1、智力:1)一定的智力水平是道德判断的基础,但二者并非呈正相关。2)智力与诚实,并非智力越高就越诚实。智力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性别:1)吉利根认为,男性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占优势,而女性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占优势。但其他人没有发现这种差异。2)女孩总的说来比男孩更易作出移情的反应。3)男孩的攻击行为多于女孩,对于欺骗行为,目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受教育程度学校正规教育是影响一个人道德发展的最有利因素之一。受正规教育的多寡,影响一个人最终将要达到什么样的道德水平二、外部因素(一)社会文化条件1、社会风气暴力电影等、诚信、享乐……2、民族文化李伯黍等(1987,1991)研究表明,中国各族儿童的道德认知的发展总体趋势一致,但在公正观念、惩罚观念、公有观念和行为责任的判断发展上又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随年龄增长而逐步缩小。在公有观念方面,有的民族儿童发展得早,有的民族儿童发展得晚。3、学校与集体班集体的作用1)班集体的信念可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准则,促进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增强个体的集体观念。2)班集体情感可促使个体产生道德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道德感的深化与丰富。3)良好的班纪与班风可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德育的影响1)受教育的多寡,影响一个人最终将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发展水平。2)品德教学和训练对品德发展有重要作用。3)学校中的各种品德活动的影响。4)校风、班风和校园文化的影响。(二)家庭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经济状况与居住条件与儿童品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2)家庭结构和父母之间感情对儿童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家长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对儿童品德发展有明显影响。4)儿童出生的排行的影响。2、家庭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1)父母的榜样作用。2)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期望。3)家长作风和家庭气氛。4)父母的管教方式:①体罚;②溺爱;③说理诱导。第三种效果最好,第一种效果最差。第五节常见到的问题及其校正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功能不良(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的不良文化;社会不良现象;社会不良思潮。(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教育思想上的失误;教育方式上的失误。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因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2)表现异常的情感(3)明显的意志薄弱(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二、学生不良品德的类型1、过失型2、品德不良型3、攻击型4、压抑型三、品德不良的校正与教育1、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2、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3、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4、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