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四年制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明:1、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八门主干课程之一,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努力体现较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感念。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概要性论述,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对“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宏观的把握。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创新,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3、教学内容:着重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基本理论;“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4、总学时: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5、教学方法:理解法、讨论法、实验法、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等教学方法。内容: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2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内容和重点,世界各国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举措。第一节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一、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教育技术1、信息技术的内涵2、现代信息技术(1)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2)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3)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杰作二、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1、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2、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三、教育信息化概述1、教育新华的含义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节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三、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6学时)要求和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我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是:硬件设施大幅度增长,应用大大落后于设施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来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大幅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广大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的认识与掌握有待加强。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1、美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2、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3、英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4、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2、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4、信息技术使用“泛化”二、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2、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4、无效的协作三、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创设教学情景时,过分依赖多媒体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3、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四、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1、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3、重视“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一、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二、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三、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四、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五、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6学时)要求和说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教学机构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育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目前学校中有两种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两种教学结构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吸收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其核心在于学教并重——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一节教学结构理论一、教学结构的定义及其特征1、依附性2、动态性3、整体性4、层次性5、稳定性二、现行两种教学结构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三、“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四、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的理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4、建构主义的策略观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理论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二、创造性思维机构及其组成要素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2、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3、视形象思维的培养4、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5、要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第四节多元智能理论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1、每个人有八种智能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3、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起作用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5、存在其他职能的可能性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1、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2、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丰富的、给予活动的学习3、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1)作为效能工具(2)作为信息获取工具(3)作为情境创设工具(4)作为交流通信工具(5)作为认知工具(6)作为评价工具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2学时)要求和说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把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做以适当的补充就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第一节信息化教学环境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1、教学环境的含义2、教学环境要素分析(1)物理教学环境(2)技术教学环境(3)情感教学环境二、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组成及特点1、投影多媒体教室2、多媒体网络教室第二节“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三、“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发现式”教学分支的设计4、“传递——接受”教学分支的设计5、评价的设计四、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1、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2、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的模板第三节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一、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1、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护在探究的工具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三、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1、信息资源的来源2、学习资源的手机与加工四、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五、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1、共享目录管理2、远程FTP管理3、专题资源网站的管理4、静态学科资源站点的管理5、动态学科资源网站管理6、教育资源库管理7、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管理第五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10学时)要求和说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常见的信息技术与文理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多学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我国与国外常见整合模式的区别。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一、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1、教学模式2、教学策略3、教学方法二、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于联系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3、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述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1、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2、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3、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二、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3、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模式4、根据教师自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一、接受式教学模式1、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概述及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与评析二、探究性教学模式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述及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与评析三、研究性教学模式1、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概述及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与评析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案例一、“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1、“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背景2、“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图3、识字课型的教学模式4、课文课型的教学模式5、不同课型的教学案例及评析二、作文整合教学模式1、小学各阶段作文整合模式概述2、六环节作文整合模式概述3、中学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模式4、小学作文实施案例及评析——“小猫跳水”三、以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1、模式概述2、模式的操作流程3、信息技术的作用、师生活动及操作注意事项4、实施案例与评析四、其他文科教学的整合案例与评析1、政治课案例及其评析2、地理课案例及其评析3、小学美术课案例及其评析第五节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的整合模式与案例一、几何画板、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1、几何画板、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背景与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与评析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协作探究教学模式1、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背景及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三、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模式1、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2、实施案例四、基于资源的化学教学模式1、基于资源的化学教学模式概述2、实施案例第六节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与案例一、“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1、“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二、“基于校园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1、“基于校园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2、实施案例第七节国外整合模式简介一、Webquest模式1、Webquest概述2、MiniQuest及其构成3、Webquest的构成4、Webquest的案例——饥荒:饥饿的真实面目二、NteQ模式1、NteQ概述2、NteQ模式的案例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12学时)要求和说明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取向、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在评价功能上,教学评价重过程、学生思考、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评价取向上,教学评价重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在方法和工具上,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定、表现型评定、缝补性评定、电子化评价等方法和工具开始进入教学评价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概述一、教学评价概述1、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功能2、教学评价的分类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内容二、教学评价的新发展1、评价功能的新发展2、评价取向的发展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1、评价地位发生变化2、评价目的发生变化3、评价主体发生变化4、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