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药用药护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药用药护理鞍山市中医院姚丽目录一、中药剂型与用法二、中药的配伍三、煎药方法四、中药给药原则五、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六、中药内服法与护理七、中药外用法与护理八、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九、中草药中毒的预防一、中药剂型与用法剂型概念特点服法或用法汤剂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成汤液,去渣取汁饮服,称为汤剂。吸收快,作用迅速,组方灵活,随时能照顾到各种体质的病人及不同病证的特殊性内服、熏洗、灌肠。丸剂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工成细末与水或蜜、米糊、面糊、酒、醋等赋形剂混合制成的内服丸剂。吸收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常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内服外用散剂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研成细粉并混合均匀、干燥的制剂。运用灵活,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内服,即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如元胡散;外用,即将药物外敷、掺、撒疮面或患处,如养阴生肌散。膏剂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服用量小,外用可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①内服膏剂有浸膏、流浸膏、煎膏(膏滋),一般用开水冲服。②外用膏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③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软化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用。丹剂用含汞、硫磺等矿物质,经过炼制、升华、熔合等技术处理的化学制剂。剂量小,作用大,常用于急性病证。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胶剂用单味或多味含有胶质的药物熬成胶状制剂。多用于滋补治疗,贮运方便。烊化服用,具体服法参看汤药煎煮法。酒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入酒中,得出澄清浸出液的剂型。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有祛风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阴虚火旺之证的病人禁用。内服:多用于体虚失养、风湿骨痛。外用:可消肿止痛、杀虫止痒。药露用新鲜芳香药物通过蒸馏收取蒸馏液的剂型。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一般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内服茶剂由药物粗粉与粘合剂混合而制成的固体剂型。用量小,贮运服用方便,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服用时,置于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合剂将各种药物通过蒸馏法、渗漉法或煎煮浓缩法加防腐剂而制成的一种剂型。多用于感冒、咳喘、咳痰等证。口服如银柴合剂片剂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经过粉碎加工和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剂型。体积小,用量准确,易服用,贮运方便。口服如银杏叶片糖浆剂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取汁,再熬成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蔗糖饱和溶液而制成的剂型。便于服用,比较适用于儿童。口服,不适用于糖尿病冲剂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比丸剂、片剂作用迅速,服用简单,重量轻,易携带,但易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等病证。服用时冲入开水,使其溶解后,即可服用。如:板蓝根冲剂注射剂将中药经过加工精制提炼而制成的灭菌溶液。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液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射。其他除上述剂型外,还有胶囊剂,如西洋参胶囊;气雾剂,如红药气雾剂;安瓿口服液,如双黄连口服液;滴丸,如丹参滴丸等剂型,在此不一一详述。二、中药的配伍1、中药的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药物配伍含义举例单行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的疗效。如大黄配芒硝。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加主药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加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2、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药、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不会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可增强疗效,其实上述看法是片面的。下列不少的中成药与西药在一起服用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应避免同服。如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合用;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帕吉林(优降宁)不能同服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哌替定(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中成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苯巴比妥(鲁米那)等镇静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与丹参片不宜同用;阿司匹林不宜与风湿酒、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同服。乳酶生(表飞明)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氨茶碱等不宜与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丸同用;助消化药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不宜与麻仁丸、解暑片、牛黄解毒片同服三、煎药方法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一)煎煮容器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搪瓷器皿为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有些可给药液带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二)煎煮用水一般饮用水即可,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如自来水,无污染的井水,泉水,河水等。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的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性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能服用。(三)泡药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四)煎药火候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取液量成人约300-400ml,小儿减半;每服量,成人150-200ml小儿减半;每日可1-2次服。(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均应先煎30分钟后在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3、包煎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4、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5、烊化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他药物兑服。6、冲服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7、泡服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四、中药给药原则(一)给药时间一般药宜在进餐前后2小时服;急性病可及时多次给药;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服;消食导滞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安神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驱虫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来月经后停服;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某些药物的服用要根据医嘱服用。(二)给药方法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三)服药温度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中医认为凉(冷)者属阴,阴盛损阳,脾胃之气属阳,患者脾胃之气虚弱时再进凉汤,势必更伤阳气,对病情不利。温服又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温服后能缓解上述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因为汤剂放冷后许多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如果只服用上面的清液,舍去沉淀部分必然影响疗效。如加热至沸,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放温后服用,基本上与刚煎时效果相近。(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凡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3)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五、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必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如服用泻下药后除了要观察大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