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一、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传播,在特定条件下直接进入血液(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等)而感染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叫水平感染(Horizontalinfection)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经胎盘、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母亲)传播给子代(胎儿/新生儿)的传播方式。导致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Verticalinfection)水平传播途径:呼吸道:表面感染(流感病毒)、全身感染(麻疹病毒)消化道:表面感染(轮状病毒)、全身感染(Poliovirus)粘膜接触:眼结膜、性接触皮肤损伤:注射输血、叮咬、咬伤垂直传播途径:胎盘:先天性感染;产道:围产期感染;常见的与胎儿先天性感染有关的病毒:风疹病毒;CMV;HSV;HIV;HBV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感染类型显性、隐性感染急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orsubclinicalinfection)•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意义:获得免疫力;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感染源;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后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如流感,甲肝等。•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病毒能持续存在于体内的原因•病毒Ag弱,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病毒Ag变异,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产生缺陷病毒;•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病毒与细胞共存;•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显性、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血液或组织中,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并不断排出体外。临床症状可有、可无。病程长(数月、数年、数十年),病毒慢性进行性损伤机体,并能检出病毒的存在。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显、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基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增殖出病毒颗粒,出现显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又称迟发病毒感染(delayinfection);•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经过长期潜伏(数月、数年、数十年)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常见病毒引起:HIV→AIDS;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非常见病毒/待定致病因子引起:朊粒→羊痒疫(scrapie),库鲁病(Kulu)等(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溶(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裸露病毒机制:-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破坏细胞溶酶体;-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出芽释放的包膜病毒机制:-病毒增殖,改变宿主细胞膜成分→自身免疫,→宿主细胞死亡。-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功能受损。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病毒直接侵犯免疫C免疫功能紊乱(II,III型超敏反应)受染细胞表面有V-Ag、细胞自身抗原暴露、交叉抗原成分、IC沉积→自身免疫细胞增生与转化细胞凋亡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免疫:IFN,NK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IFN)•定义: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的多种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等),产生的抑制病毒增殖的糖蛋白。•分类:IFN类型主要来源特点I型αIFN人WBC抑制病毒作用IIIβIFN人成纤维CII型γIFNTC免疫调节作用III•作用机理不是直接杀灭病毒IFN→细胞基因→抗病毒蛋白(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2’-5’腺嘌呤核苷合成)↓自身和邻近细胞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组装、释放↓抑制病毒复制中断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生物学活性: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促进痊愈;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IFN作用特点:产生早;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特点:不受MHC限制、不依赖Ab;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杀伤机制:NK→接触靶C→释放穿孔素、TNF→破坏受染C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特异性Ab-中和Ab、非中和Ab;-IgM、IgG、IgA;中和Ab作用机制:i.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吸附细胞;ii.病毒+中和Ab→IC→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iii.包膜病毒+中和Ab→IC→激活补体,溶解病毒;IgM、IgG、IgA特点比较:IgG:MW小,可通过胎盘;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中和能力比IgM强;IgM:MW大,不能通过胎盘。出现最早;中和能力不如IgG强,固定补体能力强。IgA:分泌型IgA(SIgA),粘膜固有层浆细胞产生,在局部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从局部粘膜侵入,局部免疫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CTL、致敏TC释放的多种淋巴因子发挥作用CTL作用机制:①分泌穿孔素(溶C素)在受感染的靶C膜上形成小孔/通道→C受损。②分泌细胞毒素CTL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C裂解或凋亡↓淋巴因子:致敏TC(CD4+TC)↓CK(γ-IFN,TNF,IL-2等)→TC(CTL,Th),NK,巨噬C淋巴毒素→直接破坏V;巨噬C趋化因子,移动抑制因子,活化因子↓吸引巨噬C,集中于V感染部位,限制V扩散、吞噬、杀灭V。免疫病理作用:涉及II,III型超敏反应C表面的V-Ag细胞暴露的自身抗原CELL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损伤宿主C↓→↗肾毛细血管基底膜→蛋白尿,血尿V-Ag+Ab→关节滑膜→关节炎↘肺部→支气管炎、肺炎A.B.IC→(三)抗V免疫持续时间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症;V的型别少,Ag性稳定、单一;不易或很少发生突变获得短暂免疫的原因:表面感染,无病毒血症;病毒型别多;病毒Ag易变异;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一.病毒感染的诊断:1.标本的采集、送检:原则:尽早采取部位适宜冷藏速送:冰块或干冰50%的甘油缓冲盐水抗生素双份血清标本: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2.方法: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动物接种→出现病状鸡胚接种→病变或死亡细胞培养→细胞病变鉴定病毒种型接种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1)V分离培养与鉴定:V分离培养方法:细胞培养、动物接种、鸡胚接种鉴定方法:CPE、血吸附现象、用已知Ab检测V-Ag显微镜:特征性的包涵体电镜:直接观察V颗粒。HRVSARS-CoV(2)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检查A.检测患者Ab;已知Ag:V裂解Ag、基因工程抗原等;被检Ab:IgM--早期诊断;IgG--双份血清Ab效价≥或≤4倍;方法: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ISAB.检测标本中的病毒Ag;方法:免疫荧光,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酶法(3)病毒核酸的检查:杂交技术、PCRMechanismsof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二.防治原则:(一)免疫预防:1.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如,免疫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球,转移因子等。(二)药物防治:抗病毒药作用机理:①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的吸附;②阻碍病毒穿入或脱壳;③阻碍病毒生物合成;④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物质;⑤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有抗病毒作用;如大青叶、板蓝根抗病毒治疗原则:-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促进消灭病毒感染的细胞;核苷类药物无环鸟苷(ACV),叠氮胸苷(AZT),碘苷(IDU,疱疹净),病毒唑(三氮唑核苷)病毒蛋白酶抑制物沙喹那韦(saqu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吲哚那韦(indi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IFN、IFN诱生剂、细胞因子、中草药基因治疗反义寡脱氧核酸(asODN);反义寡核苷酸(asON,反义RNA);核酶(ribozyme)免疫制剂: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