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8版 双语版 revised)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病理生理教研室刘霞讲授内容一、概述二、发热的原因与机制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四、发热的功能代谢变化五、发热的意义及防治原则体温恒定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一、概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装置(骨骼肌、肝)散热装置汗腺、皮肤血管深部体温体温温度感受装置+调定点(控制系统)(受控系统)(受控对象)体温调定点有其自身规定的温度值(如正常为37℃),调定点的实质是反映了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阈值。体温37℃,热敏神经元兴奋,散热,产热,体温至37℃体温37℃,冷敏神经元兴奋,产热,散热,体温至37℃发热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isacomplicatedpathologicalprocesscharacterizedbyaregulatedelevationofcorebodytemperature,inwhichthehypothalamicsetpointistemporarilyresetatanelevatedtemperatureinresponsetopyreticsubstances.Fever发热的概念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发热时体温那所有的体温都是发热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装置(骨骼肌、肝)散热装置汗腺、皮肤血管深部体温体温温度感受装置+调定点(控制系统)(受控系统)(受控对象)体温生理性病理性过热发热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发热与过热比较发热过热致热原的作用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功能正常体温上升到调定点水平调节性体温升高主动性体温升高微生物感染、肿瘤等无致热原的作用体温调定点正常体温调节中枢、散热或产热器官功能障碍体温高于调定点水平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下丘脑退行变、皮肤鱼鳞病、中暑、甲亢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内生致热原(EP)体温调节中枢发热中枢调节介质调定点血液二、发热的原因与机制二、发热的原因与机制(一)发热激活物(Pyrogenicactivators)分类和种类1.外致热原①细菌:其中G-菌释放的脂多糖(LPS)或叫内毒素(ET)是常见的外致热原;②病毒;③真菌;④螺旋体;⑤疟原虫。2.体内产物①抗原抗体复合物;②类固醇。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1.产EP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及肿瘤细胞等。2.EP的种类IL-1、TNF、IL-6、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等。(二)内生致热原(EP,endogenouspyrogen)即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发热激活物(ET)和EP的种类的比较ET内生致热原(EP)IL-1TNFIFNMIP-1来源G-细菌单核、MM淋巴单核成分脂多糖糖蛋白蛋白质糖蛋白肝素结合蛋白质分子量1000~200012~1817~2515~17?(KD)耐热性耐热不耐热不耐热中度耐热不耐热致热双峰热双峰热小:单峰热单峰热单峰热大:双峰热(剂量依赖)耐受性产生不产生不产生产生不产生(三)发热的发病机制正常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中枢调节以及效应器3个环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装置(骨骼肌、肝)散热装置汗腺、皮肤血管深部体温体温温度感受装置+调定点发热的机制(3个基本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释放EP;2.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3.效应器的作用: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温度信息传导: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中枢调节:POAH的温敏神经元----“调定点”;效应器:产热--内脏活动、肌肉寒战;散热--皮肤、肺、排泄物实现。发热的机制(3个基本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EP);2.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3.效应器的作用: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Basicmechanismsoffever1.Pyrogenicactivatorsstimulatecytokineproducingcellsofhumanbodytoproduceendogenouspyrogens(EPs).2.EPsraisethesetpointofthermoregulatorycenter(keystep).3.Bodytemperatureisraisedtothenewsetpoint.发热的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作用于中枢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产EP细胞的种类?EP的种类、性质、来源?EP作用的部位?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中枢1.EP传入中枢的途径:EP作用的部位(1)直接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体温调节中枢的温敏神经元;(2)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神经元。EPMMPOAH神经元POAH神经元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视上隐窝OVLT区毛细血管时间(分)体温单峰热双峰热单峰热: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双峰热:第一峰多由于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第二峰由于产生另一种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PGE、Na+/Ca2+、cAMPCRH、NO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等负调节介质:AVP、a-MSH2.体温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MAN)、腹中膈(VSA)和弓状核EP下丘脑Na+/Ca2+cAMP发热EP“调定点”上移(PGs、cAMP、Na+/Ca2+)EP下丘脑Na+/Ca2+cAMP发热“调定点”上移的本质是热敏神经元被抑制(阈值升高,如从37C升至39C),而冷敏神经元被兴奋。“调定点”上移后,调节体温的功能依然正常,只不过在高水平(比如在39C)下进行调节。4.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温升高骨骼肌紧张、寒战运动神经代谢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直接OVLT下丘脑EPNa+/Ca2+cAMPPGE“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散热骨骼肌寒战产热体温升高致病微生物内毒素外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致炎物发热激活物单核细胞①②③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37C42C体温正常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调定点上移调定点恢复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四肢冷厥寒战高温持续期自觉酷热皮肤发红体温下降期出汗、皮肤血管扩张热代谢特点产热散热产热=散热,高水平调节产热散热调定点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皮肤温度,兴奋皮肤冷觉感受器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中心体温=上移的“调定点”“冷反应”冲动停止,血管扩张“调定点”回复至正常,中心体温“调定点”,散热反应。四、发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二)生理功能变化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及血液温度升高的影响!1.心血管:心率加快;2.呼吸:加深加快;3.消化: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壁蠕动减慢;4.CNS:轻度发热--头疼、头晕;高热--烦躁、谵语、幻觉、惊厥、抽搐、昏迷。(一)物质代谢变化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3.蛋白:氮负平衡。4.水、盐、维生素代谢分解代谢增强!(三)防御功能改变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发热疗法)3.急性期反应五、发热的意义及防治原则(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中、低度发热有利于机体清除有害的致病因素,提高机体防御功能。高热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肺负荷加重、负氮平衡、烦燥谵妄、ECF容量不足,甚至休克等。(二)发热的防治原则1.积极治疗原发病2.一般处理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①高热(>40℃);②心脏病患者;③妊娠妇女4.解热措施:物理解热、药物解热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发热(Fever)、过热、发热激活物、病理性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寒战、内生致热原、EP诱导物、产EP细胞2.发热的基本机制是什么?(Basicmechanismsoffever)3.发热时机体的各个发热时相的热代谢特点是什么?4.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的变化是什么?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