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怎么办?第一部分第1节:序言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你有了孩子,你就会意识到为人父母是一项多么重大的任务。——玛丽恩?怀特?埃德曼美国保护儿童基金会创始人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0~6岁),都存在如何与他有效沟通的问题。简单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当父母的需求和想法无法与孩子百分之百契合时,问题就来了。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时不时就会“爆发”的问题?其实,只要父母学会根据学龄前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就能起到大事化小的作用。在研究了学龄前儿童最常见、最典型的不良习惯之后,本书为深陷“战场”的家长提供了最实用、最有效的纠正方法;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自然也就能平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的目的是告诉父母,如何采用一种冷静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我们想帮助大家,当孩子不断犯错误,行为渐渐失控时,家长如何控制住自己,做一个“有规矩”的家长。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管教就是把恐惧和痛苦强加在他身上,用这种方式来控制他的行为。这样的话,那还谈什么爱孩子?本书所贯彻的理念是,通过沟通而不是用惩罚来让孩子越来越好。全书延续了第一版的思路,并结合了我们的专业积累和为人父母的实际经验。40年来,我们在大学从事过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在儿童医院、大学担任心理辅导老师,还创办了5种全国性的家庭教育刊物。我们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儿童行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针对的都是孩子们最最日常的行为。我们知道,家长的要求是简单、直观和实用。所以,我们把这本书定位成一本方便家长随时查询的指导手册——纠正学龄前儿童不良习惯的急救手册。对于本书中所解决的每一个不良习惯,每一节都是从如何预防不良习惯的发生和如何解决两大方面提供建议。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具体、详尽的案例,指导家长如何采用这些建议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龄前儿童的需求,常常要动用心理战术才能满足。所以,在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当他出现种种不良的行为时,父母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来纠正;通过我们所倡导的“积极的策略”,让孩子快乐健康地长大。在孩子上学之前的这几年,家长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为孩子上学做好准备。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吧!第一部分第2节: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1)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重点提示:学龄前儿童那变色龙般的性格,加上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对孩子讲道理非常困难。教育学龄前儿童,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上小学之前的这几年,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发育、性格塑造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么大的孩子,一方面好奇心重,有创造力,好学且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倔强,内向,依赖父母。这种变色龙般的性格,加上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对孩子讲道理非常非常困难。学龄前儿童生活在一个对他们自己和对家长均具有挑战的世界里。教育学龄前儿童,对他们进行引导——有时候像是在肥沃的土地上耕作,硕果累累,有时候却像是在用脑袋撞坚硬的墙壁,令人绝望。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父母和他们的孩子至少有20年的年龄差距,在经验、判断能力和自制力上的差距更是要用光年来衡量。在对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问题上,孩子与父母的理解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好像,孩子生来就不懂,在墙上写写画画是不被允许的;只有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应该在哪里写写画画,不遵守这个规矩会有什么后果,遵守了会得到表扬,他才能慢慢了解,在哪里表现自己的艺术天分才是合理的。同时,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情,只是目前他们还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在6岁之前,孩子都在努力挣扎着获得独立,他想自己长大,不愿意被大人“抚养长大”。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拥有自制力和保持独立的自我。父母要理解,自己的生活步骤和孩子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领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将有助于父母理解、信任和尊重孩子,这是保持父母和孩子交流顺畅的基础。第一部分第3节: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2)教育学龄前儿童,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他们,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面对脾气坏、爱生气的孩子时,父母不仅要控制住自己,保持冷静,更要努力想办法教会孩子如何用适当的方式处理挫折感和怒气,而不是一味地发泄。父母要习惯于身体力行,想要孩子怎么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并和父母一样重视,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便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了孩子。为了培养情绪健康的孩子,父母必须保证始终做到以下几点。通常,认为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充分相信自己能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情绪健康、适应能力强的人。阅读本书有助于你明白,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孩子才有可能茁壮成长:?包容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和脾气。?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的责任感。?建立互相信任、充满关爱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教孩子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告诉孩子如何将错误当做挑战来面对,而不是当做灾难。第一部分第4节: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9堂早教课之第1课:首先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重点提示:大人要谨慎地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要随心所欲,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在采取行动之前,务必要分清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不需要纠正。一定要记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动用武力控制孩子。一讨论起孩子的坏习惯,不少父母就会摇头、皱眉,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吃饭的时候抓起菜到处乱扔,洗澡的时候,一把他放到洗澡盆里他就哭,有时你刚帮他把玩具收拾好,放进篮子里,他又给你倒出来,再不然就是把书撕了……也许你气得牙痒痒,恨不得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的坏毛病统统消灭掉,让他变成一个“完美的孩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在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需要纠正,确定怎么纠正之前,需要问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一、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久发生一次?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经常发生呢?还是偶尔一次?比如,孩子把你收拾好的玩具扔出来,是就这一次呢,还是他经常这样做?如果孩子不是有意的,让他帮妈妈把玩具收拾好就可以了,就此打住。孩子的不良行为程度有多大?是比较轻微还是比较严重?比如,孩子爱生气,那么你就要留心观察,孩子生气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果他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哭,而且一会儿后就像没事人一样自己去玩了,那你就要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哭泣也许是他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但是,假若他因为和别的小朋友闹不愉快,生气咬人,乱扔东西,那你就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你生气了,可以去别的地方玩,或者告诉妈妈你不高兴。”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咬人,还要教会孩子应该怎样做,来缓解不好的情绪。二、你判断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前后一致?问问自己,你评判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仅仅因为你自己不能忍受,还是即使在你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一想到别的家庭不会允许孩子这么做,就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对孩子也不公平。不要以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来作为衡量孩子行为好坏的标准,以免过严或者是过宽。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还要在符合一般规范和适合孩子的身体特点、个性特征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孩子不肯睡午觉,但是他能在中午安静地玩一会儿,那么就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这么做,而强迫孩子睡午觉。同时,你的标准要稳定,前后要一致。不要因为你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因为你不高兴就对孩子步步紧逼,要求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你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大人要谨慎地干预孩子的行为,不要随心所欲,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一定要记住,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让家长动用武力去控制孩子。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世界的热情,孩子才会对周围的世界更敏感,更有自信,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佼佼者。第一部分第5节:成功父母必须明白的5大原则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9堂早教课之第2课:成功父母必须明白的5大原则重点提示:把孩子与他的行为分开来看,将你的表扬或批评统一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家长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只有孩子自己觉得这么做不好时,你的教育才会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用自尊心找到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改变行为的方式。在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出于实际操作和心理上的原因,需要将孩子与他的行为分开来看,这是多年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为成千上万个家庭解决问题的实践告诉我们的。当孩子把玩具到处乱扔时,叫他“邋遢鬼”,并不能让他把玩具捡起来,或让他学会收拾东西。只有当孩子自己觉得这样做不好时,你的教育才可能对他发生作用,让他自己改正。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用自尊心找到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改变行为的方式。根据这个原则,我们需要学习一系列的基础知识。一、家长发出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你对孩子发出的改正行为的要求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样你的要求才更有可能实现。比如,不要跟孩子说“你应该保持整洁”,而是要具体告诉他“我希望你把积木收拾好后,再出去玩”。二、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表扬孩子。不是直接表扬孩子,而是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比如,不要说“你这样安静地坐着,真是个好孩子”,而是要说“你这样安静地坐着非常好”。将你的表扬或批评统一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因为你的重点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理,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在纠正坏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表扬,直到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是在不断地提醒他,你的希望是什么,也是在激励孩子继续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三、使用定时器,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比如,当你希望孩子快点上床睡觉时,你就可以采用“与定时器比赛”的技巧。(关于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在“教给妈妈的‘7大早教法宝’”这一节中有详细的解释。)四、密切关注孩子在做什么。这并不是说父母要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跟着孩子,围着孩子转,而是说孩子需要你的时时关注。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不好的行为就会被忽略,得不到及时纠正,然后有可能发展为不良的习惯。五、不要翻孩子的旧账。坏的行为改好后就让它过去,不要总是翻旧账。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你老是反复提起,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不满,还有可能变相吸引孩子故意再犯一次。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为了将来而努力,比停留在过去要有意义得多。对孩子的错误旧事重提,只是在提醒他什么是不能做的,却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毫无用处。第一部分第6节: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1)孩子入学前,妈妈要上的9堂早教课之第3课: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重点提示:打骂永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如果孩子听你的话,只是因为想着如何避免挨打,而不是因为他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和真正对他有利的”,这种思考方式将毁掉孩子的一生。对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本书均提出了明确的原则。但是,我们经常的做法是打骂孩子,特别是当孩子不听话让我们感到疲惫、生气或泄气时。打骂是对待错误行为的自然反应——尤其是孩子屡教不改时——但是打骂只会起反作用!打骂永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明白这一点,是为人父母需要上的第一课。事实上,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学到相反的东西:?怎样骂人。?怎样打人。?自卑。?恐惧。?羞耻。?怎样激怒别人。不管是什么程度的打和骂——轻微的、温和的,偶尔的、经常性的——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这就是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将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另外,其实家长自己也不知道,对于纠正坏习惯,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事实上,孩子是“如何不被大人抓住”这方面的专家。父母自己有时候也会说:“下次你再这样干,不要让我抓住!”没有比这更蠢的教育方式了。第一部分第7节:请注意:打骂孩子只会起反作用!(2)个人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遵守规矩,避免被惩罚”,而最高层次是“遵守规矩,是因为这些规矩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