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序言进入新世纪,宁波顺利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揭开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回顾“九五”发展历程,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五”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91.5亿元,“九五”时期年均递增13%。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进展。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实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九五”时期是宁波基础设施投入最多、成效最显著的五年。港口跨上亿吨大港新台阶。基本形成大市范围内“一小时交通区”,交通瓶颈制约基本缓解。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以标准海塘和大中型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并开始向富裕迈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九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较低,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中心城市功能不突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城乡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还不够合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还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尚不完善。社会风气、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展望“十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是宁波加快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是港口开发、科教发展、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时期。认真编制和实施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对于全面推进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述发展战略,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的规划。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条总体要求面对新形势,宁波“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港口开发、科教发展、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四个突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必须以现代化建设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和宁波特色,抓住事关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浙江省的技术创新基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更加自觉地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科教兴市力度,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劳动者整体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第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顺应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努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强化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第五,努力构筑一流的发展环境。促进各种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形成公平公正、运作规范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接轨国际的开放环境,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第二条发展目标“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以上,到2005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5万元(约合4200美元),大部分地区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300亿元左右。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5.5∶53.5∶41。基本形成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格局。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纸业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人民生活: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治安良好,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市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集聚与辐射能力,强化组团式发展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200万以上人口都市发展框架。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非成套房改造。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十五”末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自营出口争取突破100亿美元;“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60亿美元以上。港口开发: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宁波港建成为我国沿海国际深水枢纽港。科技教育: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600人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浙江省的技术创新基地。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5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可持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森林覆盖率达到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第二章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第三条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宁波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优势,提高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种植业,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广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种养混合的种植模式,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蔬菜瓜果、花卉园艺等生产基地。林特业,抓住山区、半山区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以干水果、名优茶、竹笋、花卉苗木为主的经济林,建设一批优质柑桔、名茶、竹笋等农产品基地。畜牧业,以草食畜禽为主,改良畜禽品种,优化畜禽饲养业内部结构。水产业,大力发展远洋捕捞,远洋捕捞能力增加一倍以上。发展深水网箱、工厂化、池塘标准化养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第四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结,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鼓励外资企业、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农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争创名优品牌,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视农经信息网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产品营销方式,形成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农户,产、加、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培植各种为农服务组织,通过劳动联合、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第五条加快科教兴农步伐重点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引进、选育、开发和推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精品农业。大力推广和运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节本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力争在农产品良种选育、防病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紧构建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服务经营一体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市农科院的建设。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建设好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新型农机,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技人才。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第六条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甬江水系为主的流域治理,重点建设姚江综合整治工程、鄞东南防洪排涝工程和慈溪北排杭州湾工程。加强防洪防涝体系建设,重点完成市区“三江六岸”及宁海、奉化、余姚城关和鄞县中心区的防洪工程。加大病险水库加固治理力度。建成标准农田1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努力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章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七条发展壮大临港大工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临港大工业建设。石化工业,依托镇海炼化公司等大企业,发展合成材料和基础化工原料,开发石化后续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快镇海炼化炼油扩建工程,形成2000万吨的综合加工能力。建成LG甬兴30万吨ABS三期项目。建设45万吨对二甲苯(PX)、53万吨对苯二甲酸(PTA)和20万吨PVC等项目。争取建设大型乙烯项目。推进城市中心区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加快建设镇海蟹浦�慈溪龙山化工区。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争取在梅山岛建设大型石化项目。造纸业,依托大项目和优势企业,形成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的纸业产业群体。重点加快建设白板纸三期,力争达到150万吨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液体包装纸、高强度瓦楞纸及防伪和防霉等特种纸板、艺术卡纸等纸制品,扩大纸制品企业规模,提高档次。能源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争取东海油气田天然气在宁波登陆,改造和建设配套大型电厂;建成华东BP和埃索中化项目。此外,加快宝新公司扩建工程,不锈钢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进一步拓展产品深加工。继续发展粮油加工。加快发展修造船业。第八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五”期间,着重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三大领域形成产业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资金、项目,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微电子基础件、网络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相关产品。力求在光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上取得突破,推进产业化,争取建成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高能级磁性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加强新材料的应用开发,建设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海洋药物、新型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药制剂,逐步形成以生物技术为支撑,以海洋、生物药物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此外,在光机电一体化及其它领域,要争取形成一批拳头产品。第九条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推广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的变革。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提高行业及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构筑优势产业群,增强传统工业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