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高中生正确进行异性交往一、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分别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对异性能否交往的态度;100%的学生都认为异性可以交往。正常的异性交往定义为:和同性朋友一样坦然,无拘束。学习上能够互相交流,生活上能够互相帮助,平时可以一起玩、聊天、说心事。言语和行为动作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不是过于亲密,允许有一定的身体接触。1.2异性交往的实际情况是:76.2%的学生有超过10个的异性朋友,14.3%的学生有2~4个异性朋友,还有9.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异性朋友。大多数人都能和异性正常进行日常人际交往。然而和自己心仪的异性交往时,会紧张得脸红、心跳,同时也很兴奋。1.3是否对异性有特殊好感,94.4%的学生目前有喜欢的异性,83.6%的学生现在有暗恋的对象。记忆里有特殊好感的异性,曾经喜欢过好多个异性的占11.1%,有83.3%的同学喜欢过的异性有1~4个,只有5.6%的人未曾喜欢过异性。1.4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本调查的高中生人群中,暗恋对象和谈恋爱的对象是不同的。暗恋的对象主要看其性格、外貌、成绩、才华。谈恋爱的对象主要看其人缘,特别是和自己交流较多的人,一般是和自己座位较近的同学。1.5本调查显示高中生对谈恋爱持中立态度的人更多(98%),正在谈恋爱的人不到8%,但是曾经谈恋爱的人比正在谈恋爱的人数更多,达到21%,最早开始谈恋爱的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而且认为自己班里正在谈恋爱的人数比例达到30%。1.6对于谈恋爱是否影响学习和其他人的人际交往,正在谈恋爱的学生(8%)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影响程度因人而异,视乎个人的成熟度。曾经谈恋爱的学生(21%)多数认为自己成绩下降,还会减少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但是谈恋爱和分手都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能促使自己成熟,未曾谈恋爱但有暗恋对象的学生(66%),认为只要自己处理得当,谈恋爱可以促进成绩,成为一种动力,同时不会影响和其他同学的交往。至今未有喜欢的异性的学生(5.6%)认为谈恋爱会影响成绩,而且成绩会直线下降,同时会严重影响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沟通。1.7对于分手原因:谈过恋爱后来分手的学生认为分手的原因主要是性格不和,时间久了,感情淡了,过于习惯,没有神秘感,双方都有很多不可容忍的缺点,发现大家不合适,分手是最好的结局。真正认识到自己还不够成熟,年龄过小,不能同时处理好学习和感情。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90%回答不知道、误会。1.8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烦恼是否求助,20%的男生表示不会求助,7%的女生不会求助,如果求助,选择求助的对象按照喜欢的程度排列,男生为:同性朋友、父母、异性朋友、老师;女生为:同性朋友、父母、老师、异性朋友。1.9老师怎样对待谈恋爱的学生对他们帮助最大。学生认为老师不应该威胁、打击谈恋爱的学生,更不要强硬分开他们,老师在班上公开批评,甚至叫家长来处理都是不明智的举措。学生认为只要谈恋爱的学生不影响成绩,在公开场合注意动作、言语不太亲昵,不影响其他同学,不出轨,希望老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和学生先做朋友,后感化教育,以朋友身份引导、交流谈心,教育为主,开明、宽容、顺其自然。二、我们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2.1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成人意识非常强烈,他们需要独立,希望家长、老师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如果老师、家长公开批评学生谈恋爱,强硬拆散学生,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一开始比较朦胧、不确定的恋爱,由于成人的干涉,使他们“我偏偏要这样,我就是要喜欢她(他)”,这样学生会和成人对着干,或者由公开恋爱转成地下,即使在高压政策下分开,也会使学生心里产生强烈不满,影响相互间的信任,更影响他们以后接受成人的建议和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中学生对谈恋爱态度是中立的,对同学是宽容的,甚至是互相“包庇”,如果成人的强烈反对、干涉、这样学生会“同仇敌忾”,反而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加深代沟。2.2由于青春期少男少女大多处于求学期间,彼此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他们对异性特别敏感,情感强于理智,一旦喜欢便迅速进入“恋爱”,由于其感情的不稳定,他们“热”得快,“冷”得也快。随着放假、升学、调班、换座位,他们的恋情便会发生改变,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与短暂性。实际上,很多男女学生之间过密的来往并非“早恋”,往往是家长和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没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引导,使得他们压力加大,自己也认为是在恋爱。中学生的想法简单,动机单纯,有时在异性身上寄托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赖和慰籍,而并非恋爱。2.3中学生是先谈恋爱,后了解,再分手的。他们的感情像风一样,只是跟着感觉走。他们对异性常常抱有太多的幻想,将自己梦想中的“白马王子”的特质赋予某个异性身上,然而真正接触心仪的异性,更加了解对方,就会揭开神秘面纱,即使他们“早恋”,也很快因为“性格不和”而主动分手。这样分手效果最佳,而且能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三、对策3.1转变老师、家长的观念。上一代人成长时非常避讳和异性交往,以至于觉得读书时期和异性交往就是早恋,早恋就是道德败坏,早恋如同洪水猛兽,将毁掉孩子的学业和将来。对孩子们的异性交往是“防患于未然”,对家里的电话严加监控,暗中翻看书包、日记、跟踪,老师常常和家长联合起来监督学生,有时即使只是比较好的异性朋友,却常常上纲上线。对所谓早恋的粗暴干涉,使许多中学生产生了一种紧张和恐怖情绪,好像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朋友。只要男女生接触比较多,就“走进早恋误区”,老师家长的这种认识实际是把无知的孩子往“早恋误区”上推。成人都认准“早恋”危害极大,使青少年分心,学习下降,其实所谓早恋的无形压力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试想,因为与异性交朋友受到老师、同学、家长歧视的少男少女,整天躲不开别人的嘲笑和白眼,他们的学习成绩能不下降吗?或许他们当初并没有太多的情爱意识,那么,“早恋”的帽子不是促使他们以假当真吗?家长和老师们的出发点是为孩子们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其实中学生进行异性交往是正常的,更是必要的。人类社会就是异性社会求学期是他们真正接触异性世界的开始,通过了解同龄异性的各种特征,增长对异性的认知,为他们以后更加现实,更加胸有成竹和异性交往,选择终身伴侣做了准备。设想,一个从未与异性交往的年轻人,到了20几岁才突然为婚姻而去接触一个异性,是既不自然,又很危险的。因此,作为社会、老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学生在校期间帮助学生学会异性交往的学问,只要教会学生正常交往,就可以避免不正常的交往发生。我们不能害怕个别问题的发生,就延误、逃避了对大多数学生异性交往这门学问的教学。3.2转变学生观念。情窦初开的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存在幻想,学影视中男女恋爱的情调,甚至情感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都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其实中学生并不懂什么是恋爱,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那么不要随便定义男女朋友,先了解对方,不要急着将友谊升级为爱情。即使已经“恋爱”,但是发现双方不适合恋爱,要及时回头,做回好朋友。3.3家庭的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不捕风捉影。家庭应把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纳入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可以把自己少年,青年时期的经验教训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走好人生之路。同时要教给孩子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知识,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增加理智的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传授科学的知识、健康的道德,启发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对于确实出现早恋苗头的孩子,不要盲目苛责,强制压服,避免不良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里话。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弊,以长远的目光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同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之后,要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帮助、指导,家长要始终保持坦诚、关切、严肃、认真的态度。青春期的孩子对家庭中的民主、平等要求也提高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好是良师+益友的关系。3.4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正常的交往途径,同时应以恰当的引导。在学校制定的一些校规,如“禁止在校期间谈恋爱”,“禁止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甚至是分开男校、女校等试图阻止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与治水是同样的道理,即一味的堵水“不如积极正确地疏导泄洪”。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把握好“度”,防止“过”和“不及”。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其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性别的意识,做到落落大方;其次,要引导其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可以通过多组织集体活动,例如郊游、竞赛、组织学习小组、科技小组,开展研究性活动,排练集体文娱节目如集体舞、大合唱等,给孩子提供集体交往的机会,也使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得到满足,这样,每个孩子都能融入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个人面对的都是一群异性,他们各有所长,和幽默健谈,和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使孩子们在吸收众人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同时,老师要多和孩子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去理解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引导和疏导的方式。3.5营造良好的环境。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与异性有关的内容很多,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大街小巷、马路、公园中的男女拥抱接吻等刺激性镜头频频出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他们不具有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因此经不住各种诱惑,故模仿性的早恋行为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暗示,对早恋更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女生,更容易受同伴的暗示。所以在校园里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防止学生模仿性的“早恋”。3.6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中学,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且积极开展宣传讲座,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为学生提供方便,并且积极开展宣传讲座,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其疏导的流程主要是:同感、同情、置疑、讨论、明了。我们要换一个学生可以接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请让我们把“读懂孩子”放在比“帮助孩子”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吧!如果与异性交往是一件没有压力的自然的现象,那么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与人的交往,包括与异性的交往;可以把异性的好感变成学习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可以互相学习,优势互补。这样出来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参考资料:王超良《对中学生交往过密现象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3期庸佛、韩晓琴《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对策》青海教育2003年第12期李秀石《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