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回顾和展望第一章“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团结奋进,扎实苦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十五”计划顺利实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29.64亿元,是“九五”末的1.69倍(当年价)。“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长9.46%,高于“十五”计划0.96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3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2.3%。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541.2亿元,是“九五”期间2.3倍。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56亿元,年递增10.4%,高于“十五”计划1.4个百分点。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加大结构调整,畜牧渔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高,全市粮油优质品种率达到88.4%和84.6%。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旅游、通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24%提高到2005年的33%。个体私营等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9%,比“九五”末提高49.4个百分点。三、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入,精简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先后设立市县两级服务中心,推行办事限时制、承诺制。财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全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政府集中管理土地一级市场。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实现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市场化。以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向前推进。大开放战略成果显著。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安庆。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1.7亿美元,“十五”年均增长15.8%。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开发区“三通一平”面积共增加22平方公里。四、重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投入进一步加大。相继建设了安庆石化油改煤、华茂10万锭、安庆电厂一期、枞阳海螺、怀宁海螺、曙光氰化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高界、合铜黄、合安、安庆长江公路大桥相继建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国省道里程达到1.1万公里,完成宿两(宿松至两河口)、桐枞、岳潜等一批贫困县国债公路。五里庙码头二期竣工,三期开工建设。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完成,“双百”城市框架逐步拉开,新、改建了滨江花园、菱湖风景区等一批园林重点工程和菱湖南路、集贤路、望庆大道、皖河路、清源路等一批城市主要干道网建设工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国家批准。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长江干堤安庆段的加固工程基本结束,安庆长江干堤全面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新建沿江排涝站11座,近百万亩农田提高抗灾标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展开,华阳河、白荡湖、皖河流域水系治理初见成效。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80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122.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99.03亿元;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由17平方米增加到24.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28.8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32.9平方米;贫困人口减少3.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10万人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6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开展,桐城、望江、岳西等3县初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科教兴市战略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局面得以巩固,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计划目标2005年实绩年均增速(%)2005年年均增速(%)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4008.5429.649.462人均生产总值(元)710310.73地方一般财政收入(亿元)21919.559.34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400541.219.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369145.5610.56外贸出口(亿美元)1.57141.715.87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44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5106.826117.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1004.883968.410人口出生率(‰)159.689.6611城市化率(%)33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12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613城镇登记失业率(%)3.54注:生产总值增幅按可比价格,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第二章“十一五”时期面临的环境一、“十一五”时期我市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辐射功能持续增强,我市追赶跨越的外部空间越来越大。中央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将惠及我市农业、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江率先发展、马芜铜宜作为第一方阵的战略决策,我市追赶跨越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有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区位、交通、产业和人力资本优势日益显现,我市追赶跨越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市追赶跨越的内生机制越来越强。特别是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四服务”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全市上下形成了务实创新、奋力争先的良好氛围,追赶跨越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二、“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严重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围绕着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发达地区经济、科技上优势地位将长期存在。发展进程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从自身实际看,发展不快、投入不足是我市面临的主要矛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就业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协调处理好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举措予以解决。“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安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阶段、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关键时期。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中部崛起和沿江率先发展的竞争中奋力争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安庆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和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实现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和谐安庆作为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重要目标。第四章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把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作为确定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三大建设”(以石化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群建设、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双百”城市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化建设),着力实施“两个计划”(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园区经济“倍增计划”),精心打造“三大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文化休闲基地)。——经济发展目标。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力求更快更好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达到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宜城板块年递增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投资14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略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6亿美元。——城镇建设目标。“十一五”末安庆城区基本形成“双百”城市框架,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体制创新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贡献率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成果。——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十一五”末,全市总人口控制在620万左右。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3岁以上。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目标。“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6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年均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目标。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明显降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于Ⅱ类标准达到320天以上。——宜城崛起目标。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专栏2“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属性经济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429.64100012左右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710315000预期性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百分点)[4]预期性预期性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百分点)[4]预期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预期性城镇化率(%)3340[7]预期性人口资源环境全市总人口(万人)611620左右6.5‰约束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1.61.35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162120预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30.5预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80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5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5]约束性森林覆盖率(%)3844[6]约束性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预期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33.9540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0约束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20]预期性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30]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