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国民经济核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主讲教师:张台秋辅导课程十八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简介第二节、国民(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简介一、宏观经济学的性质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四、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五、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六、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社会或国家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状况,研究社会就业、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以及社会消费、投资总量、储蓄、货币供应量等全局性问题,并考察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变化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制约关系。一、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统情况与趋势的基本理论。微观经济学是关于单个厂商、消费者经济活动的研究。由个体到总体要注意逻辑上的“合成谬误”,例如“储蓄的悖论”。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中的总量问题和总体性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中心,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社会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方面的问题。微观经济学以价格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要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宏观经济学要以宏观经济学为既定条件。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充分就业2、通货膨胀3、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4、经济增长5、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6、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四、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从狭义角度来说,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的,产生的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1936年的出版。该书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可供我们参照学习。五、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总量分析方法2、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3、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4、存量分析方法与流量分析方法5、静态分析、比较均衡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6、即期分析和跨时期分析方法7、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六、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变量1、自变量与因变量一种经济变量被表述为其他的经济变量的函数时,此经济变量就叫因变量;而它所依以变动的经济变量则叫自变量。2、比率量比率量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比率。3、存量与流量存量是指必定存在于某时点上的变量数值。如:国民财富、投资总额、储蓄总额、政府财政盈余(赤字)都是存量。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数值,其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相关系。例如:国民收入、储蓄、税收、支出都是流量。第二节、国民(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三、各个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一、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一)、国民(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理解国民生产总值时注意:1、国民生产总值是个流量,只能计算当期生产的产品的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产值,以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区分哪些是最终产品、哪些是中间产品是很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计算时采用了增值法,即只计算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生产阶段产品价值中间产品成本增值棉花15--15棉纱20155棉布302010服装453015合计11065453、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产品,而且还包括无形产品—劳务,如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因此,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不能计入GNP;同时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GNP的大小。(二)、国民(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1、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无法计入。2、地下经济无法计入。据估计,地下经济约占经济总量的5%~30%。3、对产品质量的损耗或改进很难计入。4、防范性支出不一定增加福利,而是整个社会的成本。5、对环境的消耗或改进很难计入。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一)从理论上讲国民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1、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之和,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各行业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增值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或部门法。2、通过计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3、通过计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二)、实际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两种方法1、支出法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该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按支出法核算,产品支出主要包括:(1)个人消费支出(C:Consume)(2)私人投资支出(I:Invest)(3)政府购买支出(G:Government)(4)净出口支出(NX:NetExport)注:净出口=出口(Export)—进口(Import)几项支出的简单说明:(1)个人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2)私人投资支出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其中重置投资是用于补偿资本折旧,即资本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支出里面除转移支付、公债利息、政府投资以外的部分。(4)净出口支出是外国对本国的购买支出。2收入法收入法又称成本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按生产最终产品所支付的成本来测定的,即对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的报酬和计入成本的折旧费、以及间接税等相加。即按收入法,GNP是由各要素收入、间接税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这三大项组成。用收入法核算的GNP应包括(1)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等要素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的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5)资本折旧。按收入法核算的:GN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需要说明的是:两种核算方法之间存在一个统计误差。实际核算中注意调整。三、各个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1、GNP与GDP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2、GNP与NNP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即一国新增的GNP。NNP=GNP–折旧费3、NNP与NI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一国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要素的全部所得。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的当年盈余+津贴4、NI与PI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指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5、PI与PDI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是指由个人直接支配的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我们不严格区分以上五个概念。通常笼统的使用国民收入或国民(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多。6、正确区分GNP与人均GNP某年人口数某年GNP某年的人均GNP=GNP反映一国总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NP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7、由于GNP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因此要区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某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其中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比tottQPQPGNP折算指数GNP折算指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能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只有根据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模型中是假定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部门,则:从支出来看:Y=C+I(总需求)(C:ConsumeI:Invest)从收入来看:Y=C+S(总供给)(S:Save)综上,得出:C+I=C+SI=S即:投资=储蓄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模型中假定只有厂商、居民户和政府三个部门,则:从支出来看(总需求):Y=C+I+G(G:Government)从收入来看(总供给):Y=C+S+T(T:Tax)综上,得出:C+I+G=C+S+T即I=S+(T-G)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又称开放经济,模型中假定有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则:从支出来看(总需求):Y=C+I+G+X(X:Export)从收入来看(总供给):Y=C+S+T+M(M:Import)综上,得出:C+I+G+X=C+S+T+M即:I=S+(T-G)+(M-X)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对本国的储蓄。本章小结宏观经济学简介国民(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