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宜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宜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符合宜昌实际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形成鼓舞全市人民信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推进宜昌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起点上推动发展新跨越(1)“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打基础、利长远,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三峡工程建设、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在抢抓机遇中创造“宜昌速度”,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越”,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科学发展中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统筹兼顾中社会更加和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强企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开发区园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骨架快速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显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行政效能、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综合比较优势不断增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和一流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推动“十二五”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2)“十二五”时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新一轮技术创新加速推进,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大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宜荆荆城市群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契机。经过“十一五”发展,宜昌已经形成坚实的发展基础,进入积蓄能量的释放期和跨越发展的发力期,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蓄势待发。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宜昌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不够是当前宜昌最大的实际。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社会矛盾仍较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综观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既拥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新跨越。(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把宜昌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旅宜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规划“十二五”时期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调拉动转变,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向民生优先、共建共享转变,推动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牢固树立统筹理念,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等重大关系,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市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主动加强与中省在宜单位、周边城市、沿江城市等交流合作,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一体化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动力。——必须牢牢把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突出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制定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推进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跃上新层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富民强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升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力,继续走在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力争到“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升级迈出重大步伐。城市骨架持续拓展,功能更加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建设、产业培育良性互动,基础设施功能、产业集聚功能等全面升级,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指挥有力、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品牌全面提升。——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2511”工程、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同时发力、协调并进,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5)加快宜昌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步伐。推进宜昌国家级高新区更好更快发展,立足创新驱动,营造一流环境,发展高端产业,推动跨越发展,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统筹推进宜昌国家级高新区“一区五园”建设,全面提升猇亭园区(含湖北深圳工业园)、东山园区,加快发展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努力将猇亭园区、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千亿级园区。统筹推进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发展,加强基础设施、重大骨干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一批百亿级园区。(6)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和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超薄涂镀板深加工、八辊五连轧冷压延机组制造、电气电缆制造、船舶及部件制造、数控大型铣齿机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制造高级化、集成化和协作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数字化、光机电一体化、成套化和本地化水平,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化工产业。重点开发磷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医药化工,突破性发展硅化工,强化研发设计,掌握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集约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管理水平、生产工艺和加工产品高端化,力争化工产业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加快发展食品饮料制造业。以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壮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7)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学研配套,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和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增强支撑引领作用。努力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8)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方向,全面提升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调整升级。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到宜昌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大力发展现代会展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促进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繁荣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现代商贸业发展,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形成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贸聚集区和区域性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