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4日宜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第二节“十一五”发展基本经验第二章“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第一节发展背景第二节指导思想第三节基本原则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发展目标第二节产业发展第三节工业园区第四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农业发展第二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节新农村建设第五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节主体功能区建设第一节中心城市发展第二节城镇体系建设第四节县域经济发展第六章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第一节旅游服务业第二节商贸物流业第三节金融服务业第四节社区服务业第五节信息产业第七章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区域竞争力第一节科技创新第二节教育发展第三节人才保障第八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一节重点领域改革第二节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九章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第一节文化发展第二节体育事业第三节卫生医疗第四节统筹人口发展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节社会就业第二节社会保障第三节创新社会管理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第一节交通运输第二节电力能源第三节水利设施第四节生态工程第十二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规划蓝图第一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二节强化规划协调机制第三节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重点阐明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各级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活力宜春、实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的总体要求,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跨越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870亿元,年均递增13.6%,人均生产总值达2320美元;财政总收入107.9亿元,五年增长2.5倍,年均递增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9亿元,年均递增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88.6亿元,年均递增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5亿元,年均递增18.3%。县域经济快速崛起,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袁州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丰城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6.3:42:31.7调整为19.3:56.5:24.2,非农产业比重突破80%,工业主导作用更加凸显。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宜春,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种类不断丰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08.9亿元,净增29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29平方公里扩大到2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1.1%,年均提高1.66个百分点。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城市品位有新的提高,宜春中心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名片,各县市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交通、电力、通信、饮水等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武吉高速、宜安公路、大万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杭南长铁路客运专线、昌铜高速和明月山机场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以及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西气东输管线工程的建设,提升了能源保障水平。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全面展开,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6.9%,高等教育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国家创新技术平台1个、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6%。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享誉海内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残疾人事业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播电视、邮政、通讯、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体制、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平稳推进。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4.85亿美元、外贸出口14.7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倍和6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3元,年均递增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799元,年均递增11.1%,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五年。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1平方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户”供养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市社会持续稳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城乡居民对治安的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连续5年排全省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废水、烟尘、粉尘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到91.6%;中心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主要河流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中心城及县(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44吨标准煤下降到1.15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97%。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仍然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以及辐射带动力亟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努力解决。专栏一:宜春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十一五”规划2010年年均增速期末目标年均增速生产总值亿元3727301387013.6财政总收入亿元30.96516107.928.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24050.5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15203.611.4出口亿美元1.13255.583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66.841520665.9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1521213266.518.3城镇化率%32.8404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103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230125008.71433311.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43048507.2579911.1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273035.1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53641.1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37.84040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46.55046人口自然增长率‰7.87.87.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9.2757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631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3.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1.441.151.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9.728.638.63中心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06086中心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9.67097森林覆盖率%52.85556.97第二节“十一五”发展基本经验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推动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经验。一、坚持赶超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实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沉着应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止后移、争进位、站前列”的总体目标,突出“做优中心城、做大市本级、做强县(市、区)”,带领全市人民积极作为、共克时艰,取得了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以及粮食、肉类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二、坚持投资拉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市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始终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推进宜春赶超发展的主动力,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启动民间资本,强化“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举措,全力推进重大产业与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锂电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支付率达到100%。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农村养老保险得到加强,做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有效推进。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四、坚持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示范企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清洁生产认定、清洁生产审核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工作,加强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和清洁农村创建,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第二章“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第一节发展背景“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模式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复苏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后危机时代可能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变革,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风险,也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战略高地、实现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共识,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我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国内看,国家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模式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为我市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供了有利环境,也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实施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