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说明一、现状及平台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经过十年时间的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和改革探索,06年在专科(煤矿开采技术)基础上设立本科专业,同年开始招生,2007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08人,专业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副教授以上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5%。多年来采矿工程专业本着为地方矿山企业服务的宗旨,不断努力,硕果累累。与福煤能源集团(原福煤集团)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已培养了四届共计200多个专科毕业生。2002年与福建能源集团(原福煤集团)签订了10年的采矿、地质专业本科委托培养协议,2009年在福建煤监局、福建省安监局提出“行业、企业、院校共同参与”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与龙岩、三明、泉州三个产煤设区市签订了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委托培养协议。采矿工程学科拥有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的具有二级资质的龙岩学院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和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依托这些平台,我们在培养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上不断创新,建立了一套适应现代采矿特点、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二、培养方案改革思路我省现有煤矿企业三百多家,去年煤炭产量超过二千万吨,其中省煤炭集团公司近四十对矿井产煤量每年近六百万吨;地方煤矿企业近三百家,煤炭产量一千多万吨。从1997年到2004年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煤炭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矿山工作,加上原有专业技术人才老化,“跳槽”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我省煤炭行业人才奇缺,出现“断层”的窘状。2005年,全国有30所普通本科院校设有采矿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400多人,招生3300多人,在校生10400多人,但近期对我省煤炭行业人才的补充效果甚微,煤炭行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根本转变,随着煤炭行业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地方煤矿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将变得更为突出。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当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的现状,以及我省煤炭行业对该专业的需求,我们在2009年对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出改革。具体的改革思路是,充分发挥高校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政府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管理体系;参与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真正为社会培养实用的人才。三、原方案不足与修改的具体措施(一)、原方案不足在原培养方案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3周),实习内容包括采矿、地质、测量方面,安排在第四学期;生产实习(6周),内容包括采矿、井巷、通风方面,安排在第六学期;课程设计(4周),内容包括采区巷道布置和采区车场设计(2周)、井巷交岔点和巷道断面设计(1周)、采区通风设计(1周),安排在第六、七学期;毕业实习(6周)、毕业设计(10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实验实践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21%。认识实习由于时间短,同时考虑实习矿井的条件要求,通常安排集中实习。由于采矿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加上生产实习安排6周时间不长,通常也是安排2-3个实习矿井,每个实习矿井安排15-20个学生。而生产矿井由于安全压力大,不允许每次下井学生的人数过多,安排好的下井内容又经常因为配合各个部门的安全检查而取消,加上每个实习矿井不能保证有一名实习指导老师在现场指导,使得实习矿井的相关部门把学生的实习当成一种负担。因此整个实习过程学生的下井次数一般平均在3次左右,远远达不到实习的要求,最终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国有煤矿的技术力量较强,可以实行传帮带。从2009级开始,培养的学生主要在地方煤矿就业,地方煤矿技术力量薄弱,这就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从2009级开始对培养方案做出适当的修改。(二)、修改的具体措施1、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修改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3+1”的特色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学习。针对该培养方案,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资源工程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矿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结合“采矿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邀请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和用人单位的领导作为评委,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加强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确保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各专业的知识结构。2、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倡不同专业互选课程,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引入“3+1”培养模式后,在减少相应课程的学时数的情况下,保证《煤矿地质学》、《矿山测量学》的教学和实验学时数,同时保证《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材料力学》的实验学时数,增设《安全学原理》课程,以适应当代煤矿企业的安全要求。在实践环节中增设《矿山机械》设备选型、采掘作业规程编制的课程设计,保持和增加《工程制图》、《采矿CAD》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加强学生实验技能、计算机制图、信息获取、采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等方面的能力训练。通过采矿专业的培养,可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及基本工艺技术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建立健全学生到矿山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为1年。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围绕扩大校企合作规模、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改善现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和锻炼、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等五个方面来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并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师傅带徒弟的实习方式与准技术员岗位锻炼,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工作内涵。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合作,教学为生产服务与生产为教学服务融为一体,真正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4、针对这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邀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及我省煤炭行业专家作为评委,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龙岩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合理,产、学、研结合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就业,三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的生产实践,即3+1培养模式属于创新性教改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四、实施保障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根据修订的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修订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突出实验实践课时,优化开设的实验项目。经过修订,2009级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29.2%。2、成立了“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资源工程学院领导、专业学术带头人、相关高校和行业专家组成。拟定了委员会的职责,即促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密切学校与企事业的合作,为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咨询和指导;行业企业委员还审查了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更加的合理,并就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状况、学生就业情况、研究项目进展等提出发展建议和改进措施。3、与13家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使“3+1”(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学习)的培养模式的实行有了可靠的保证。每次实行聘用实习矿井的技术人员为指导老师与我院派出的实习指导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共同考核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阶段,邀请用人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答辩老师参与答辩工作,共同参与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的成绩评定工作。4、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除邀请高校知名教授、研究员来校开讲座外,还经常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状况、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讲授。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参与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以市场为导向,真正发挥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作用。5、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详细的方案,让教师利用假期或者利用带队实习期间到企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交流,鼓励教师作为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既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总之,我们以培养应用型采矿工程本科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如何更好培养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指导思想,不断改革和优化培养方案,已经形成较为稳定和日趋成熟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资源工程学院采矿教研室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