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科技大学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三年三月1一、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1.区域产业优势我国能源资源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国目前已探明储量,未来煤炭仍将是我国长期主要能源。山东省是煤炭大省,含煤地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全省134个县(市、区)中,有煤炭资源的就有76个,且山东省煤炭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均走在全国煤炭行业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山东科技大学是省内唯一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拥有较大区域产业优势,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2.专业已有特色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经过60余年建设发展,形成了“基础厚、作风实、能力强、肯吃苦”的育人特色。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创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和“下三带”理论,并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上形成了学科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二)专业建设基础与优势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建设最早的专业之一,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文化积淀。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在学科、实验室、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平台及教学科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1.专业现有平台专业现有学科平台、实验平台、专业平台、师资平台分别见图4-1,图4-2,表4-1,表4-2所示。2图4-1采矿工程专业学科平台图4-2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平台校级国家级省部级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0年)微地震监测实验室物理模拟实验室矿井通风仿真实验室安全检测分析实验室现代矿井仿真实验室采矿设计数字化实验室工程物理勘查实验室防火与防爆实验室岩石流变实验室电液伺服材料实验室数值实验与计算实验室矿山压力研究室特殊开采研究室灾害监测技术研究室矿井通风与安全研究室灾害数据采集实验室矿山压力监测实验室矿山水灾害监测实验室MTS岩石伺服实验室山东省煤炭开采安全与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矿业安全工程与环境保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深部矿井安全开采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实验室(2005年)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矿山生产安全检测技术与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7年)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06年)原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2004年)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05年)采矿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1995年)采矿工程工程硕士点(2001年)采矿工程学士点(1977年)硕士点采矿工程(1981年)矿山环境工程(2004年)矿山信息工程(2004年)矿山装备与控制工程(2004年)矿山建筑工程(2004年)矿山评价技术及工程(2004年)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3表4-1采矿工程专业平台序号名称获批时间授予单位备注1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全国首批2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09年教育部3山东省品牌专业2006年山东省教育厅4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6年山东科技大学首批5山东省教学团队2007年山东省教育厅6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9年教育部7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07年教育部8山东省矿业工程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9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10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11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延期认证)2012年教育部表4-2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平台序号师资类别人数序号师资类别人数1两院院士1人9山东教学名师3人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10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3国家、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11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4国家“千人计划”1人12博士生导师26人5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13校教学名师2人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14校“十大杰出青年”3人7全国劳动模范1人15获校“心目中好老师”7人8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16获校“难忘恩师”3人42.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采矿工程学科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于1997年、2005年、2009年三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近三年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重点课题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出版特色教材或学术专著16部,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3.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近5年本专业在主要优势研究方向上承担了包括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科研经费达2亿元。纵横向科研项目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二等奖56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436篇,其中SCI、EI检索118篇;获国家专利82项。4.专业现有基础概括(1)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为基础强化专业建设,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链;(2)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校内实习矿井、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3)拥有一支知识面广、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背景丰富、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4)初步形成教学促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同步提升。(三)目前存在主要问题近年来学院通过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经过分析认为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略有滞后。2.专业学生现场实习,特别是下井存在困难;3.教师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够;4.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继续加强,尤其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5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模块化培养,探索“精英型”、“应用基础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根据培养方案和育人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计划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并结合特色进一步地优化专业能力培养及知识结构,结合区域资源开采的特点,在原传统特色方向基础上,争取在“深部矿井开采”的专业方向上再形成一类自身优势,达到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实现因材施教、强化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整体水平的目标。通过三年名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使得采矿工程专业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办学优势明显、国内外矿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实现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复合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毕业生质量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二)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实验、专业、师资等各类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平台优势,围绕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培养高质量采矿工程需求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专业课程体系质量为主线,创新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从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实验实习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发展、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三)具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针对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一批和煤炭定单招生的生源特点,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实现因材施教、分类模块化培养。明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现有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构建“精英型”、“应用基础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各自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突出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制定科学的分类化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体系建设与质量提升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与“精英型”、“应用基础型”和“应用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制定各自的课程质量提升标准和激励措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6在具体课程改革方面,增加启发探究式、座谈讲座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着重能力培养。计划首先选择5门专业的主干课程,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课程实习实验及考试方式方面进行综合性试点改革。争取3年内建成山东省精品课程3-4门,学校精品课程5-7门,建成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均建成网络化课程,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4部、行业级规划教材3-5部,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课程教材体系;制定1套课程体系质量提升标准。在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上,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实习现场存在下井难等问题,导致现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不能很好的达到培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亟待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初步计划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合并成一个实习环节,适当缩短其学时,并根据专业主干课程内容需要,增设“课程实习”环节,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实践环节仍将坚持以现场实习为主,校内实习、虚拟矿井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保证实践教学质量。3.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建设期内,建成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更加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计划3年内培养2名优秀校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力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青年专业骨干带头人2-3名。聘任2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海外特聘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13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题讲座、案例教学、部分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教师等教学任务。4.加强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在三年建设期间,计划对相关本科教学实验室进行补充、提升,建设矿井三维仿真虚拟实验室,改造和完善校内的实习矿井,并保持15-17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就业相衔接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在实践环节上,以现场实习为主,校内实习矿井、仿真虚拟实验矿井为辅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方式。5.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继续完善、探索“以地方为面、以行业为点,以山东省为内、以全国其它地区为外”的“内外相辅、点面结合”的本专业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模式。继续积极争取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研究课题和部分经费,并与企业签订为采7矿专业大学生提供创新研究活动保障的合同,强化对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及非煤矿山,开展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特殊开采、深井采矿方法以及灾害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攻关,鼓励教师申报纵向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矿山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咨询以及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名校建设和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果的辐射作用。7.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采矿工程专业辐射带动安全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三年内,拟搭建一个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平台,统一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拟再建5-8个稳定的可供专业群实习实践共用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拟分方向组建2-3支以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由校外现场管理及技术人员组成的13人左右的兼职教师库,为专业群师资建设提供更多共享资源保障。三、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改革优化1.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通过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意见,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了学科知识系统与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业发展对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为此,根据专业生源实际情况,本着因材施教、分类模块化培养的原则,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构建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多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如图4-3。新构建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将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构建“精英型”“、“应用基础型”和“应用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突出行业区域科技和生产需求以及我校采矿工程以煤为主的特点,以及“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深部矿井开采”等专业方向上的传统特色和优势。8图4-3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因材施教,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1)精英型人才目标:着重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有持之以恒科学研究精神,有较强科学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拔尖人才。该培养模式每年在采矿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按要求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综合考评程序,选拔30名左右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求知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组建“励志班”,励志班内实行“一对一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