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怨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内容梳理第一部分:(1-5节)介绍荆轲身世及品性。第二部分:(6-17节)叙述荆轲刺秦王的始末。第三部分:(18节)司马迁的评价。阅读1-5节问:这几节文字交代了与荆轲有关的哪些内容?采用什么写法?对下文起什么作用?主要交代了三个内容:1、好书剑,曾以术说卫元君。2、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3、曾游邯郸,与鲁勾践博。并引出与后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高渐离、田光。采用了细节描写。这些不仅对认识荆轲全人是必要的,而且对荆轲传的主体部分起着铺垫作用。前期活动论剑而逃争道而去品读6-17节如果你是一个编剧,把《荆轲刺秦王》分成几场戏?这几场戏中怎样刻画了几个什么样的人物?序幕交代背景第一场荆轲临危受命第二场私见樊於期过渡交代准备信物、利器、助手第三场怒叱太子第四场易水送别第五场贿赂蒙嘉第六场廷刺秦王问题探讨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中“尽”写出了秦军的强大,也应证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临危授命荆轲“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太子丹“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急燥、软弱、善良第10小节中,荆轲刺秦的谋划,体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荆轲的谋划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的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和督亢地图为信物来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之以理“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谋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轲荆“偏袒扼腕而进言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私见樊於期怒叱太子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刚直不阿,秉性刚烈。易水送别公元227年,深秋,清晨,易水河畔……易水送别背景:“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生离死别得凄凉悲怆活动:“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廷刺秦王“廷刺秦王”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去世“廷刺秦王”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廷刺秦王”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从而使文字表现艺术和内容表达要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刺秦王荐刺备刺廷刺影响鞠武田光人头、地图匕首副手荆轲高渐离不复近诸侯之人品艺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主要人物荆轲,还是次要人物田光、樊於期、高渐离以及鞠武、太子丹,甚至秦舞阳、秦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荆轲的侠肝义胆、深沉刚毅、果敢机智,田光的智深勇沉,樊於期的豪爽慷慨,秦王的贪残怯弱,秦舞阳的外勇内怯,太子丹的焦虑仁慈,都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了人物。如“易水送别”环境描写非常成功。详略得当。对荆轲“刺秦王”以前的活动略写,对“刺秦王”的有关活动详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活动有.详有略,“备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详写,“备利刃、备助手”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