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1.(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3.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4.(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5.(调查法)主要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进心理活动的表现,而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7.(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8.学生一边听讲一边笔记反映的是什么(注意的分配)9.(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0.(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11.(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12.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13.(表象)是指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15.(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1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7.(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18.(有意想象)又称随意相象,是有目的、自觉的想象。19.(黏合)就是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20.(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21.(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2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2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24.(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25.(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它可以从(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四个主要的意志特征进行分析。26.(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27.(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矛盾交织错综,有人称之为急风暴雨时期。28.(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29.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30.费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31.(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称为少年期学生。32.(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33.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的是(少年期)。34.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35.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属于哪个阶段(初中阶段)。36.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14岁)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37.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属于(初中生)。38.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39.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称为(青年初期)。40.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为哪个阶段(青年初期)。41.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拗是哪个阶段的特点。(高中生/青年初期)。4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43.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学习理论称为(联结说)。44.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因此有人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45.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反应都应看成是(反射)。46.(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人们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不喜欢的活动。47.(塑造)是指教师或其他指导者通过强化学习者的每一步的成功以引导他达到目标。48.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行为的(消退)。49.当某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强化时,斯金纳理论认为这就是(维持)。50.程序学习或教学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51.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接受学习)52.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53.奥苏伯尔提出了(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54.(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55.(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56.(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57.(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未来的前途、职业相联系的学习动机。58.(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是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59.心理学家把一个学生具有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称为(主导性动机)。60.(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1.(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62.(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63.(横向迁移)是指难度和复杂度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64.(纵向迁移)是指低水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向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65.(“学会学习”)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66.(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67.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是(费拉维尔的元认知)68.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监控)69.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是(直观教学)。70.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直观。71.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实验以及教学性的参观属于(实物直观)。72.模像直观是指以事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73.模型、图片以及幻灯、电影等是什么直观(模像直观)。74.(变式)是指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非本质特征不断地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75.(知识应用)就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76.学生在应用知识时了解课题中的条件与任务,搞清楚课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映象就是(审题并形成课题映像)。77.(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78.(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79.(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80.(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81.(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活动。82.儿童在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自我中心阶段)。83.他律道德阶段在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中属于(权威阶段)。84.品德由他律阶段的开始进入自律阶段。在皮亚杰的儿童道德中属于(可逆性阶段)。85.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这一阶段属于柯尔伯格阶段论中的(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86.(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性反映。87.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88.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89.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90.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91.学生彼此之间生疏,缺乏交往,没有明确的集体目标,集体活动由学校和教师组织,班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属于(简单聚合型)9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属于(非正式群体)。93.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从众)心理的最好写照。94.中等学校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集虑)。95.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96.在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保守秘密)。97.(教师的职业角色也称为教师的社会角色)指由教师的地位和身份所规定的教师应具有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98.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和认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生观)。99.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即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则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100.(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101.(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或意外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案例题1.人格的成因答: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爱孩子,孩子同样懂得爱别人,也不缺少爱,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爱的缺乏,但如果父母不爱孩子,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容易早恋;4、自然物理因素(南方细腻,北方大气。俄罗斯人懒与气候及地域有关)。2.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机能发展中的作用:T和G是一对双生子,在他们出生48周后,T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G从出生后53周开始接受这一训练,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答:1、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2、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就训练儿童去掌握某一机能,效果是欠佳的。3.有人调查过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区诞生的婴儿,他们比正常婴儿小,同时有很多死胎。这些孩子的家庭一般都经历了战争中的严重饥荒及其他压力。答:这些孕妇在战争环境中不但食物营养得不到保证,而且他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孕妇的身体条件影响胎儿发育。4.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种情况:超龄和低龄。答:生育的最适合年龄是在20多岁,35岁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过了这个年龄危险将明显增加。关于低龄,低于15岁以下生育,认为是年龄太小。因为这些母亲们尚未完成自身的发育,她们产出低体重儿、死胎,分娩困难等几率均高于正常孕妇。年龄大或小都对胎儿有影响。5.药物、烟、酒对胎儿的影响答:反应停是一种减轻妊娠反应的药物,但影响胎儿发育。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会伤害胎儿。还有一种综合性激素叫乙烯雌酚,麻醉齐也会影响胎儿,某些抗菌素,如四环素、抗凝齐、抗组织胺氨基丙苯和镇静剂都会对胚胎及胎儿产生副作用,咖啡因也在怀疑之列。6.答:用作正强化的刺激物有食物、水、表扬等。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强化的原理使学生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每当学生答对一道题,做了一件好事,教师们都会以微笑、表扬等手段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保持这些良好的行为规范。7.德西做过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有报酬和无报酬)。答:外部强化降低了大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内在动机。可见,外部强化使用不当反而会降低内在动机。8.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9.归因理论是以认知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决的动机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们对行为的成败原因的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四方面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可控与不可控)、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和因素来源(内部与外部),一般说来,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续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续行为的动力。10.物理教学中,教师贯用汽车、皮球、石子等运动现象举例?答:。教学中运用变式的有效性并不在于运用变式的数量,而取决于材料呈现方式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运用变式时,应把重点放在选取非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