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一生,是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他1870年在维也纳出生,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老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童年期是在哥哥的阴影下度过的。小时候也不断患病,特别是得了佝偻病,使他的身体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他玩伴,他四岁时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还有两次差点被卡车撞死。由于阿德勒身体较弱,他得到了妈妈的特殊对待,然而,这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他回忆说:“在我两岁之前,妈妈对我很宠爱,但弟弟出生后,她的注意就转移了,我有一种被废黜的感觉”。阿德勒在学校也被自卑感困扰着。他成绩平平,有一年他的数学非常糟糕,不得不重读这门课。他的教师劝告他父亲带阿德勒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但这件事情更加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1895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1902年,阿德勒向当地报纸进行反击,捍卫了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后,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出席他的小组讨论会。后来,在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为小级的首任主席。然后,他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他1911年的辞职。小组的几个成成员追随阿德勒,组成了最初称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的组织,该名字意在表达他们反对弗洛伊德要求他们阶段性于其理论的诉求。后来阿德勒把名称改为“个体心理学协会”,创办了一个刊物,他对刻板的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种解释获得了广泛认可。正像他早年为克服自卑感而斗争一样,阿德勒把他的职业生涯贡献给了追赶并力图超越弗洛伊德的努力中。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动机根源的认识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是快乐和性欲;阿德勒则认为是情结。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将自己的理论称为“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个体的动机是独特的,个人所感知到的社会地位是很重要的。和荣格一样,他强调目的论或目标指向的重要性。在哲学观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一点不同在于阿德勒更关注社会环境,认识到应该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人格混乱。(一)追求卓越--人类的唯一动机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的一个本质不同就是他们对人类动机的描述。弗洛伊德根据性和攻击来描述人们的动机,而阿德勒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着人们,那就是“追求卓越”(striviingforsuperiority),其他所有的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他写到:“我在每一个心理现象中都清楚地看到了对优越感的寻求,它是解决人生问题所有方法的根,解决所有问题都离不开它。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从它的指挥。”(二)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的来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寻求优越始于“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被认为源于虚弱和无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成人都能生存。从儿童意识到他们很弱小的这一刻起,就开始用一生的努力去战胜他们的自卑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例: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而致残,或许就是因为他的残疾,使他渴望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弗洛伊德可能会用性能量的“升华”来描述商人成功背后的动机:打败生意上的对手,就满足了要与父亲竞争并打败他的无意识欲望,这种动机是从恋母情结从派生出来的。与此相反,阿德勒把商业的成功看成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三)自卑情结--“放弃”取代“追求”如果人们过度地体验到这种自卑感,就可能产生“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自卑情结让人感到缺乏能力并自己将其夸大,使得个体形成难以达到目标的无助感,进而“放弃努力”,而不是“追求卓越”。(四)优越情结--对自卑的过度补偿当个体试图克服这种自卑情结时,就会形成“优越情结”(superioritycomplex)来维持自我价值感。这种情结实际上是对缺失的一种过度补偿,可表现为:总是自夸、与人争论、试图让别人接受他的问题解决方法,向别人和自己表达自己的价值感等。不幸的是,优越情结的表现经常会让人感到厌烦,会让别人对其产生反感,对这种反感的感知,又会进一步强化其内在的无价值感,导致其产生更为严重的过度补偿行为--一种令人发狂的循环就形成了。而“自我中心主义者”就是优越情结的集中体现。(五)阿德勒的理论演化1.器官自卑感正是这个“薄弱环节”使无能感或疾病生根发芽,所以身体试图在另一方面给予补偿,是个体人生选择的重要动机。2.攻击驱力驱力可以对人格直接起作用,也可以转化为相反的驱力。攻击对阿德勒特别重要,他认为这是对无助感和自卑感的一种反应--对无力达成或掌控事物的一种反抗。3.男性反抗阿德勒认为在那个时代所有孩子,不论男女,由于其相对无力和依赖的社会地位,都会明显的女性化,因此,男孩和女孩都会经历这种反抗,努力变得独立,在其小世界中取得和成人或当权者平等的地位。4.追求完美阿德勒认为,如果个体没有神经症性的自卑情结,就会在人生中努力达成“虚构目标”,以克服个体感知到的缺陷。这些目标给了他们动力和方向,拥有这一目标的小小的回报是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以供他们想象。5.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人格健全者应该是通过“社会兴趣”来表对优越感的寻求。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生存,关心人性和集体是至关重要的。丧失了对社会价值的关注,而单纯追求个人的成就,那这样的优越感也是没有意义的。(六)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阿德勒不仅重视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的影响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父母的这两类行为肯定人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问题行为一:溺爱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会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会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解决方法: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如果这种方法走过了头,就会产生另一种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二: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会变成冷酷的、怀疑他人的人。成年后他们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亲密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亲热或抚摸会让他们感到局促不安。(七)出生顺序阿德勒是一个强调出生顺序会对人格造成影响的心理学家。头生儿:头生儿早期会受到父母的溺爱,后来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会让头生儿感受到强烈的被“废黜”感,他必需和新的家庭成员分享父母的爱。头生儿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阿德勒说,在头生儿童中,我们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酒鬼和性倒错者。”次生儿:阿德勒对次生儿或者中间儿持积极看法。这些孩子父母一般不过多地溺爱,他们始终都学会与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爱。中间儿会形成强烈的追求卓越的特性,始终想超越哥哥或姐姐,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缩小跟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中间儿成人后取得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末生儿:阿德勒发现即使受到家庭成员的溺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指责”,但是他们的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被惯坏的孩子是非常依赖他人的,他们缺乏个人的主动性,末生儿还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他们的周围的所有人都比他们年长,比他们强壮。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