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是岱山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要求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是岱山县委提出“四个一、五个七”战略目标和建设“平安岱山”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编制“十一五”规划,对于岱山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鉴于此,研究和编制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空间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强化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项目安排,注重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和建立和谐社会等内容,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努力使规划成为指导和组织我县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岱山”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依据。本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一、“十五”回顾及“十一五”发展背景㈠“十五”回顾“十五”期间,岱山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实施“四个一、五个七”战略,推进“平安岱山”和和谐社会建设,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经济发展继续加快。“十五”期间,全面完成了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任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43.9亿元,比“九五”末增加22.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3.7%,完成“十五”计划的117.1%;人均生产总值2773美元;海洋经济增加值22.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2%;县级财政收入1.63亿元,年均递增19.7%。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加大。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年均递增28.4%,完成“十五”计划的126.3%,工业占GDP的比重较“九五”末提高了5.4个百分点。渔农业结构继续调整,基础产业稳步发展。2005年,实现渔农业产值27.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5.6亿元,年均分别递增4.5%和4.6%,水产品产量达到33.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79.4%。依托海岛优势,第三产业发展大有起色。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2亿元,年均增长15.4%;全县共接待游㈠“十五”回顾㈡面临的发展形势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客77.5万人次,年均递增27.4%,完成“十五”计划的136.0%;港口货物吞吐量291万吨,年均递增16.4%,完成“十五”计划的107.8%。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由“九五”末的43.4∶24.1∶32.5调整为26.4∶32.1∶41.5。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5.5亿元,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岱山本岛和衢山两座车客渡码头建成启用,“仙洲5号”、“仙洲6号”高速客轮相继投入运营,本岛徐福大道、环岛北线一期、仙洲桥和衢山码观公路等建成通车,岱山本岛和衢山直升机停机坪顺利建成,基本构筑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相继建成标准海塘和城市防洪潮堤坝,完成了仇家门一期南坝围垦、高亭小深水围垦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建成了本岛日产2000吨海水淡化工程,枫树水库开工建设;岱山与舟山本岛电力联网工程竣工输电,岱山本岛与衢山岛之间3.5万伏海底电缆铺设通电,城乡电网改造基本结束;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摩星山、观音山、双合石壁等得到进一步开发,新建了中国台风、渔业、灯塔、岛礁、盐业等海洋系列博物馆;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规划并启动实施了县城新区东扩方案,加大旧城街巷改造和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力度,城市品位得到提升。3、社会事业长足进展。“十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岱山中学和大衢中学分别通过省一级和三级重点中学验评,教育创强通过省级验收。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渔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实施了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社区卫生服务4体制有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人口和计生综合改革,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大力弘扬海岛海洋文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积极改善体育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县文化广场、仙洲公园、县田径场和衢山文化大楼等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人民群众体育健康意识不断加强。颁布实施了《岱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实施海岛绿化工程,全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殡葬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县境内全面实行了遗体火化,“山头白化”整治顺利推进。4、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52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59元,比“九五”末分别增加6840元和2777元,年均分别递增13.4%和10.1%。深入实施“暖促工程”,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技术培训,完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落实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以奖代保”的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工作。5、改革开放形势喜人。“十五”期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县乡两级机构改革、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山海协作”工程扎实推进,先后引进了日本常石集团、浙江广厦集团、浙江山水集团等一批国内外企业在岱投资项目,使岱山的船舶修造、海景房产、港口服务等产业迅速崛起,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衢山港区、衢山锚地、高亭港区、五虎礁锚地、秀山全岛、秀山海域等重要岸线和陆域实现了对外开放。5㈡面临的发展形势“十一五”期间,恰逢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大好时机。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稳步复苏增长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产业转移与分工力度加大,正处于产业资本输出与贸易结构调整的第三次重大变化期。跨洲际运输、国际贸易持续上升,太平洋两岸、滨海区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热点。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核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和人们生产、生活加快转型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持续扩大。经济全球化加速及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将使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能源等大宗物资需求成为长期趋势,以深水港口为代表的集约型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从省、市及周边环境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为开放的前沿地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环杭州湾经济圈高速扩张、省委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提出、上海世博会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和舟山大桥经济的到来都预示着新一轮经济的飞跃,将为岱山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提供现实机遇。从县域环境看,“四个一、五个七”战略目标的确立,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以船舶修造为主线的临港工业迅速发展,以旅游、海运、海景房产为亮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兴起,将直接推动岱山海洋旅游业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岱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全县上下务必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克难奋进,确保“十一五”时期岱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个新的跨越。6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过20多年特别是“十五”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岱山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不明显,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脆弱;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现代临港产业、旅游、港口等行业都还只是起步阶段,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土地、资金、水、人才等要素资源缺乏,影响着重大项目落户及建设,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政府机构运作还欠快捷,人和气顺的创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五是就业观念落后,管理型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缺少与富余劳动力过剩矛盾依然存在,部分居民生活依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解决上述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7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㈠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是岱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5年。我们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抢抓机遇、扩大开放、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大力实施“四个一、五个七”战略,全面建设海洋经济强县、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和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确保在“十一五”末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㈡战略任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确定的战略任务为:开创海洋经济新局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转变,初步形成有优势的船舶修造和休闲旅游业,有一定规模的港口物流和新兴能源产业,七大基地建设取得实效,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基础更加扎实,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㈢奋斗目标为确保战略任务的顺利实现,岱山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99亿元,㈠指导思想㈡战略任务㈢奋斗目标8年均递增15.0%;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递增21.0%;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14.6∶40.9∶44.5;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年均递增2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4%,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县级财政收入3.3亿元,年均递增15.0%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300万吨以上,年均递增35.0%。旅游人数达到190万人次,年均递增2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00元以上,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10.0%和11.0%。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岱山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把岱山初步建成浙江省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海岛休闲度假基地、海洋文化基地、海上物流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海洋能源基地和海水开发利用基地,力争成为杭州湾经济圈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强县。社会发展达到新水平。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财政性科技、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争取在若干个重点特色行业中取得突破。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学前三年及高中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5%,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卫生管理体制和办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障碍,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渔民转产转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全县人口保持在2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强文明县城建设,城市化水平达到63%。生态环境达到新标准。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2010年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标准,基本建成生态县。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9100%达标。建成岱山本岛污水处理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17%以上,城镇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