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数学模型2-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一、传递函数的定义)()()(sRsCsG二、实际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求法(1)列写元件或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2)在零初始条件下对方程进行拉氏变换。(3)取输出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课程回顾(1)三、传递函数的性质(主要)(1)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2)传递函数不提供有关系统物理结构的任何信息,物理上完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3)将微分方程的算符d/dt用复数s置换后便得到传递函数;反之亦然。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KsRsCsG)()()((2)惯性环节1)()()(TsKsRsCsG课程回顾(2)(3)积分环节sTsRsCsGi1)()()((4)微分环节sTsRsCsGd)()()((5)二阶振荡环节12)(22TssTKsG2222)(nnnsssG(6)延迟环节()sGse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一、方框图的基本概念§2.4方框图及其变换1、方框图由有向线段和方框组成的表示变量之间数学关系的图形,称为方框图。2、方框图的组成(1)信号线:带箭头的有向线段,其方向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线上标明所对应的变量。(a)(2)比较点: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运算,“+”表示相加,“-”表示相减。相加减的信号应具有相同的量纲。(b)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方框:方框内为环节的传递函数,箭头指向方框的信号线代表输入信号;离开方框的代表其输出信号,且有:)()()(sXsGsC(4)引出点(测量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方面完全相同。二、方框图的绘制(1)根据系统或元件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2)根据系统拉氏变换式中的因果关系,画出其信号传递结构图单元。(3)按信号传递顺序连接各结构图单元,即得整个系统的方框图。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例1:画出RC网络的动态结构图。解:(1)列写各个元件的微分方程,求其拉氏变换。Rtututii)()()(0RsUsUsIi)()()(0dttiCtu)(1)(0)(1)(0sICssU(2)画出信号传递的结构图单元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按照信号流向依次连接各个结构图,得到系统的结构图。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dttiCtudttiCtutititiRtututiRtututi)(1)()(1)()()()()()()()()()(22231021322021011)(1)()(1)()()()()()()()()()(22231021322021011sIsCsUsIsCsUsIsIsIRsUsUsIRsUsUsI例2:画出双RC网络的动态结构图。解:(1)列写各个元件的微分方程求其拉氏变换。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1)()()()()()()()()()(22231021322021011sIsCsUsIsCsUsIsIsIRsUsUsIRsUsUsI各环节方框图(2)画出信号传递的结构图单元(3)按照信号流向依次连接各个结构图,得到系统的结构图。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方框图的简化变换原则:变换前后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变变换方法:环节的合并、比较点或引出点的移动。1、环节的合并(1)串联环节的合并)()()()()()(21sXsGsCsRsGsX)()()()(21sRsGsGsC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所以,n个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21sGsGsGsRsCsGnC(s)推广到n个环节串联:niisGsG1)()(即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串联的各个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说明:只有当前一个方框的输出量不受其后的方框的影响时,即无负载效应时,才可以将它们串联起来。例如:双RC网络就不等于两个单RC网络的串联。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并联环节的合并)()()(21sXsXsC)()()()()()(2211sRsGsXsRsGsX又)()()(21sGsGsG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1sCsCsCsCn)()()()()()()()()(2211sRsGsCsRsGsCsRsGsCnn)()()()()()()()()()(2121sGsGsGsRsCsCsCsRsCsGnn推广到n个环节并联:niisGsG1)()(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反馈环节的合并)()()(sEsGsC)()()(sBsRsE)()()(sCsHsB)()()()()(sCsHsRsGsC)()(1)()()()(sHsGsGsRsCs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如果反馈信号与给定信号极性相反,则称负反馈。反之,则为正反馈,若反馈环节H(s)=1称为单位反馈。)()()()()()(sBsRsEtbtrte)()()()(sHsGsEsB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定义为开环传递函数:对于负反馈连接,r(t)和b(t)之差,称为偏差信号e(t),即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输出信号C(s)与偏差信号E(s)之比,称为前向通道传递函数:)()()(sGsEsC输出信号C(s)与输入信号R(s)之比,称为闭环传递函数Φ(s)。)()()(sRsCsΦ1前向通道传函数闭环传函数开环传函数对于正反馈连接,则闭环传递函数为)()(1)()()()(sHsGsGsRsCsΦ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比较点的移动(1)前移)()()()(21sXsXsGsY)()()()()()()()(2121sXsXsGsGsXsXsGsY(2)后移)()()()(21sXsXsGsY)()()()()()()()(2121sXsXsGsXsGsXsGsY除以传递函数G(S)乘以传递函数G(S)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引出点的移动(1)前移(2)后移乘以传递函数G(S)除以传递函数G(S)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4、信号比较点以及引出点的互换(1)相邻比较点的互换:不需要做传递函数(2)相邻引出点的互换:不需要做传递函数表面来看没有意义,实际应用中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思路或新的变化。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例2-7化简图(a)所示系统方框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sRsCsG(1)比较点的前移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引出点的前移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负反馈及串联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4)并联(5)串联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6)负反馈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GG(GG)(1)(1)(1)()()()(4321243212143214322121432143221214321GGGGHGGGHGGGGGHHGGGGGGGGGHHGGGGGGsRsCsG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图2-37例2-8试化简如图2-37(a)所示系统的方框图,并求闭环传递函数。图2-37(a)是一个交错反馈多路系统,采用引出点后移或前移,比较点前移等,逐步简化…引出点后移比较点前移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返回)())(1))((1()()(33224312143215sHGGsHGGsHGGsGGGGGsG负反馈负反馈负反馈并联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图简化的一般步骤:(1)首先移动某些信号的比较点和引出点——消除交叉回路;(2)然后合并串联或并联的环节;(3)最后从内环到外环逐层消去反馈回路。结构图变换的注意点:(1)引出点移动时一般不要跨越比较点(如:a→b,引出点不要移到C(s))。否则,容易引起被跨越的比较信号改变;(2)比较点移动时一般不要跨越引出点(如:b→c,比较点不要移到R(s)前端)。否则,取出信号可能丢失信号。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部分习题2-6(a)比较点后移引出点后移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7:0)()()()1211则等价结构图为令求sRsRsC13241111)()(GGGGGsRsC:0)()()()3121则等价结构图为令求sRsRsC4321321211)()(GGGGGGGsRsC第2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43321213212321143211)(HGHGGGHHGGGHGGHGGGGGsG2-8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