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炭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炭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鲁煤发〔2010〕163号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省属煤炭企业: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结合全省煤炭工业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一、全省煤炭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方式、调结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全省煤炭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全省煤炭工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和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六年控制在0.3左右,2009年降到0.043,创出了全国和历史两个最好水平。二是煤炭实现集约高效生产,产量稳定在1.4亿吨左右,成为全国产煤大省和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三是煤炭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煤炭企业全部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市县属煤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彻底取消了乡镇属煤矿,经营机制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非煤产业产值达到731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2%,支撑起全省煤炭工业的半壁江山。五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9个省(区)和澳大利亚获取煤炭资源450亿吨,从战略上建立起新的能源基地。全省煤炭工业经过一轮高速增长,站在了新的历史高点,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煤炭开采由省内为主转向省内、省外并举,煤炭供给由进出平衡转向净调入,产业结构由单一煤业转向多元产业并存,煤炭生产由扩能增量转向稳产高效。在转型中推进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小省与产煤大省、耗煤大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省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2.2%,原煤产量占全国的5%,煤炭消耗量占全国的10%。剩余可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二是压煤村庄搬迁任务日益艰巨。目前“三下”压煤占地质储量的44.9%,占可采储量的60.49%,严重制约着煤炭生产接续。全省现有压煤村庄2074个,涉及65万户居民、200多万人口,搬迁任务重、难度大。三是“走出去”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省外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布局散、规模小,没有形成统一的对外合力,整体竞争力不强。四是非煤产业质量和效益不高。多数以煤为基础的产业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布局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项目技术含量较低,盈利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五是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足。近年来,在攻克影响和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冲击地压、防治水、高地温、建筑物下采煤等重大技术方面进展不快,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全省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4%,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既非常匮乏,又流失严重。六是安全生产条件越来越差。全省现有223处生产矿井中,受五种自然灾害威胁的矿井占75%以上。许多老矿井的采场正在向深部转移,向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转移,向村下转移,向极薄煤层转移,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安全生产难度越来越大。要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全省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二、全省煤炭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围绕打造绿色矿山、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转思想、调观念,科学运筹、积极作为、跨越发展,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和谐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上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要求:正确处理老矿区与新基地的关系,统筹省内稳产与省外开发的相互支撑;正确处理主业与辅业的关系,统筹煤炭主业与非煤产业的同步发展;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统筹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增长;正确处理行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并重;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统筹发展成果与矿区和谐的有机统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实现“1234567”的总体目标。“1”—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2”—实施省内、省外(国外)开发两大区域战略布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3”—煤炭生产规模达到3亿吨以上(省内煤炭规划产量1.58亿吨,省外煤炭产量规划1.86亿吨),产值经营额突破3000亿元,安全生产原煤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3以下;“4”—行业利润达到400亿元、省内建设4-6个配煤基地、形成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对48个区块进行资源勘探。“5”—发展煤炭、煤化工、煤建材、煤机制造、煤电一体化五大主体产业;“6”—建设省内(鲁西基地)、云贵、宁蒙、晋陕、新疆、澳大利亚六大煤炭生产区域;非煤产值经营额占经济总量的60%;“7”—提高煤矿职工的收入,省属煤矿职工年收入人均达到7万元;原煤入洗率达到70%以上。三、全省煤炭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转方式、调结构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统盘谋划,全面把握,加快推进,努力实现十个转变。(一)调整发展理念,推进煤炭工业向打造绿色矿山转变。转方式、调结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更是发展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省煤炭行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理念不断更新,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受到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对既有路径的依赖。有的看不到传统发展方式的困境,囿于传统思维和习惯束缚,缺乏转调的紧迫感、危机感;有的唯“大”是举,片面追求产量、产值,不惜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甚至折损企业生命周期为代价;有的只局限于抓传统工业,而对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产业则缺少知识,缺乏办法。要着力解决这些影响和制约转方式、调结构的思想问题,尽快从粗放、外延发展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首先必须转观念、调思想,在指导思想上跟上时代步伐。通过转观念、调思想,转出新局面、调出新水平,努力打造本质安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循环利用、人文和谐的“绿色矿山”。(二)调整产区布局,推进煤炭工业向省内与省外开发并举转变。坚持以省内支撑省外开发,以省外反哺省内生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一是推进省内煤炭布局优化调整。实施“稳定中部、建设西部、准备北部”战略,“十二五”期间,规划开工建设16处矿井,建设规模1260万吨,投产矿井18处,新增能力1665万吨,努力使省内煤炭产量在20年内稳定在1.5亿吨左右。稳定中部就是维持济宁、兖州、枣滕煤田现有开采规模,尽量延长临沂、淄博、新汶、肥城、龙口等老煤田矿井的生命周期;建设西部就是将巨野矿区、济宁矿区外围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加快开发万福、黄店、张集、陈蛮庄矿井,开工建设龙祥、双合、信楼、泰西等7对矿井;准备北部就是适时适度开发阳谷—茌平煤田和黄河北煤田,“十二五”期间,先期开发阿城、潘店井田,“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发。提高办矿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建井规模,不再批准建设45万吨以下规模的矿井。要进一步优化开拓布局,减少采、掘面个数,按核定生产能力科学合理组织生产,严禁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开采。要大力推进压煤村庄搬迁工作,把压煤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搬迁的新模式,构建支撑压煤村庄搬迁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搬迁100个村庄,3.5万户,10万人,解放可采资源4亿吨。要积极利用中央国债补助资金,加大矿区补充勘探和后备资源勘探的力度,提高矿井服务年限和发展后劲。二是推进省外煤炭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基本方略是:全面规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创建基地、分类运营。逐步形成云贵、宁蒙、晋陕、新疆四个国内煤炭基地,并积极探索输气、输电的新路子,将省外煤炭基地生产的煤炭资源通过转化后,输回我省。三是拓展国外煤炭资源开发渠道。加强对澳大利益、印度、印尼、菲律宾、蒙古等世界主要产煤国相关政策研究,以综采放顶煤技术为基本优势,以技术资本化和资本运营为手段,通过实施煤矿运营本土化和公司经营国际化,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开辟国际化发展之路。(三)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煤炭工业向煤为基础、链条延伸、多元发展转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应着眼于持续发展和替代发展。一是在总体方位上优化调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可持续、可行、可能和扬长避短、突出主业的要求,确定主业和次主业,优化选定赖以生存发展的煤炭、电力、煤化工、建筑建材、煤机制造等主体产业,加快培植发展主体产业,使主体产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区域方位上优化调整。结合各个矿区不同的煤炭资源储备及品质、市场定位、环境保障、技术支撑等情况,科学合理界定各个矿区的主体产业结构,按照煤基产业链条,合理确定基础主业和成长性主业,集中各种资源和发展要素支持产业群、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实施全省煤化工、煤机产业振兴意见,建设好以鲁南煤化工基地为重点的邹城、兖州、枣庄、菏泽、潍坊、聊城、德州等七大煤化工产业园区和泰安、兖州、潍坊、德州等四大煤炭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在战略性上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把握国际后危机时代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认真贯彻我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和用好省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从煤炭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疗、新信息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煤炭物流业、节能服务业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专业化公司,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为未来产业结构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四)调整组织结构,推进煤炭工业向大重组、大整合、大集团转变。全省煤矿资源整合工作基本结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成阶段性任务,煤炭生产建设进入相对稳定期。要把兼并重组作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借助国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积极推进山东能源集团和区域性煤炭大集团建设,重点推进地方煤矿资源重组和矿井整合。鼓励先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支持和推动煤矿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权流转,组建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炭企业集团,走“集团化建设、资本化运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炭开发主体力争控制在30个以内,有效提高煤矿集约化生产水平和煤炭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坚持市场化运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依法妥善解决资产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问题,维护企业、社会的和谐稳定。(五)调整产销结构,推进煤炭工业向开采与经营并重转变。一是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根据我省资源小省与耗煤大省、经济发展与资源赋存呈逆向分布,且煤炭产能日益向鲁西南集中的实际,从提高能源供给安全保障能力出发,以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建设为示范,探索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动态管理的营运模式,充分利用沿海、沿路(铁路、公路)集疏运系统,合理布局一批新的多功能储煤基地,发挥好调剂保障作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建设煤炭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山东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整合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联合铁路、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企业,构建规范运作、稳定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场;建好山东煤炭市场信息网,及时准确地反映煤炭库存、供求、价格等信息。三是发展煤炭现代物流贸易。按照“大营销、大市场、大合作、大流通”的经营理念,积极转变传统的煤炭产销观念,变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由单一的“产煤、卖煤”转变为“产煤加选煤、购煤加配煤、运煤加储煤、卖煤加卖品牌”模式。(六)调整发展方式,推进煤炭工业向循环、生态和低碳经济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产业循环组合、产品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制定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等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实现煤矿固体、气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