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张乐-双玉学校: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一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姓名张乐学号1364001452456工作单位宁夏天人和悦彤豆芽菜有限公司所在分校双玉分校指导教师李强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2015年5月写作提纲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一)弱势群体的构成(二)弱势群体的特征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经济体制转变及其引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提高及科技应用的后果(三)分配机制的变革(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网脆弱三、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三)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保障人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完备(二)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公平性有待加强(三)保障水平低五、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一)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法制规范,加强监管(二)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系统(三)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内容提要:弱势群体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是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照顾的群体。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生活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关乎国家发展稳定大局,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因此其权益保护问题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出发,剖析弱势群体社保制度建设对国家、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完善弱势群体社保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措施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改革开放的30念是我过经济飞速发张的30你那,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但同时也产生可许多问题。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资源配置的方式由行政命令手段为主转向了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主。这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失业,下岗问题,形成了众多的弱势群体。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使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日益艰难。在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面前,弱势群体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我国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观点的分歧导致了不同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体现社会公平,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们,政府应成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的主要力量。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3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是中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弱势群体,从而引起的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此前,中国官方长期以来并没有承认弱势群体这一概念,采用的类似词汇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例如独居长者、性工作者、失业工人、上访民众、露宿者、农民与农民工、低收入者、残障(身心障碍)着等。(二)弱势群体的特征弱势群体又称弱势社群或弱势族群,指的是社会上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解决遇到的困难,生活能力低下的人群或团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弱势群体天生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因素,如社会制度,生理健康,先天疾病或后天疾病残疾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贫困是由于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让这个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越来越大,贫困性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面临的共同困难,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画上等号,但至少他们属于一类。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工作繁重劳累,得到的回报较低。它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弱,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很难表达心声。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经济体制转变及其引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充分就业制度,人人都有工作,保证了人人都有收入来源,失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使得众多“弱势群体”隐形化。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结构开始转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的就业制度”被“有限的就业制度”和“必要的失业制度”所替代。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消减了企业内部大量的冗余人员。这些人知识水平较低,生存技能差,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一部分人员原本隐形化的弱势群体特征显性化了,数目庞大的弱势群体好像突然间冒了出来,使得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措手不及。(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提高及科技应用的后果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发达国家和东亚“四小龙”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一国的发展战略应与该国的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违背资源禀赋结构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我国的资源禀赋结构是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因此,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们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取得了客观的收入,而且解决了一部分低技能工人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大量农民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当经济体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调整产业结构,大量发展第三产业是国家真正走向强大的道路。我国的发展状况是东、中、西发展差异较大,东部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上世纪90年代时已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许多传统的产业开始逐渐萎缩。第一产业成为排斥劳动力的主要部门,第二产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变化也不明显。一般第一、二产业淘汰出来的劳动力都是进入第三产业,实现再就业。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却比较缓慢,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一直下降,甚至于也开始排斥新增劳动力的加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渐渐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对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等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优势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其生存的压力必然加大。长期看来,弱势群体的规模必然会继续扩大。(三)分配机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平均分配”的大锅饭制度。这种制度割断了能力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形中取消了平等与效率的区别,起到了抑强扶弱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收入分配的途径来看,居民收入是通过一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获得的。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秩序还比较紊乱,垄断行业的存在及我国税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目前违背市场经济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在再分配领域,分配政策和福利制度存在着逆向调节和向强势群体倾斜的状况,形成了在收入分配上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加快了新弱势群体的产生和老弱势群体境况的恶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中记载:我国改革开放前基尼系数为0.16,2000年上升到0.417,2006年则高达0.47,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处于危险的边缘。全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最贫困的20%的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贫富差距极其严重。(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网脆弱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主要的避风港。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忘记依然存在的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对象狭窄、覆盖率低。截至2005年6月底,城市低保覆盖3782.5万人,对于总人数接近2亿的弱势群体来说,所占比重仅为18%左右;保障金低、缴费率高,2000年下岗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支出在800元以内的占77%,是下岗生活费的1/4,还有23%的职工医药费开销在800元以上,其中5.3%的职工年医疗费开支在2000元以上。三、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作为一个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阶层中占多数的是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阶级又恰恰是弱势群体的构成主体。因此,如果不重视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必定会影响到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对党执政地位的拥护,也会损害到他们对党的信任和依赖。(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中包含了促进社会公平。而目前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地位低下、影响力弱。因此需要社会公正公平来保护其自身利益。由此看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把对弱势群体的公平也考虑在内,才能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公平,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此外。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社会问题,多是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仇富、仇富心理,再者由于自身权益得不到保护、重视。许多人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甚至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报复行动,严重危害着社会稳定。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难不被解决,社会就很难稳定。(三)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越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受到的剥削就越严重,两极分化也会越严重并最终引发利益冲突,这似乎是一个规律。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矛盾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反而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果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弱势群体的优点及价值,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势必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四)保障人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尊重人权的社会。是平等、公平的照顾到每一个人。每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弱势群体当然也被包含在内。近两年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宣称我国人权方面存在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在作出相关回应时称这种言论是没有依据的,但人权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意识到,和谐社会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得到起码尊重的公平社会。只有妥善处理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才能更好地保障其人权、尊重其人权。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社保制度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时经历了波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社保制度改革。由于社保改革起步晚,制度本身存在着不配套、衔接不紧密。机制单一、不灵活等缺陷。因此何谈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制度建设。而且目前社保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缺乏严格、规范的法律保护体系。(二)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公平性有待加强虽然政府在建国之初就着手建立了面向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T作人员的社保制度,在农村也实行了家庭与集体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但改革后社保制度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被忽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居民社保制度、政策的差异越来越大,大多数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都被排除在社保制度之外,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此外,我国针对残疾人、老年人、青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保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三)保障水平低我国目前城镇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很小。救助水平低,农村的水平更低。近年来物价增长速度过快,而最低救助金数额却未适当增加,使弱势群体成员很难维持基本生活。五、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一)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法制规范,加强监管作为救助弱势群体的中心力量,政府每年针对弱势群体救助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政策决策并不少,且有每年不断增长的态势。可以说政府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努力是不遗余力的,各种支持的力度、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措施对于数目过于庞大的弱势群体来说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难免有些杯水车薪的味道。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所得到的远远低于政府给予和应该得到的,根本无望于改变他们悲惨的生存状况。政策是好的,关键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