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概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邵茹波://weibo.com/u/1190703260六代导演的活动时间第一代:20世纪10、20年代第二代:20世纪30、40年代第三代:“十七年”时期第四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第五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六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一代导演:拉开大幕世界电影的诞生时间:1895年12月28日地点:巴黎普辛路十四号咖啡馆的地下室人物: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主要是弟弟路易)事件:第一次公开放映了他们用自己发明的“活动照相机”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吃饭》、《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电影在中国的放映1896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推出了“西洋影戏”,这是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英国公使送去放映机和影片助兴,可是放映中途胶片起火爆炸,从此西太后下令禁止在宫中放映电影,但没有阻挡电影放映活动在民间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电影的诞生时间:1905年秋(一说春夏之交)地点:北京丰泰照相馆人物: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总负责,照相技师刘仲伦摄影事件:为庆祝京剧名角谭鑫培六十诞辰,拍摄了其保留剧目《定军山》的三个片断首批国产片随后,丰泰照相馆拍摄了8部京剧片段。加上《定军山》,共计9部。这是中国摄制的首批国产片(舞台记录片)1909年,一场来因不明的火灾中断了丰泰照相馆的影片摄制中国的首批国产片尽管出现在北京,却未在北京延续发展下去。四年之后,电影在上海重新生根发芽。电影是一门建立在近代工业基础之上的艺术,惟有上海才能为其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中国电影的初创期1913年,上海的张石川和郑正秋组织新民公司,开始了又一轮摄制电影的尝试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与张石川联合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6年,张石川创办的幻仙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黒籍冤魂》上海一时成为中国电影之都,先后涌现出的制片机构还有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中国影戏研究社,上海影戏公司,新亚影片公司等,大都比较短命明星影片公司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创立了明星影片公司,成了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影片公司,直到1937年“八一三”日军攻打上海,毁于战火之中。16年共摄制各种影片214部1922年,拍摄中国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在各地映期总共达半年之久1928年,拍摄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共拍18集1931年,拍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1932年之后,相继拍摄了《狂流》、《春蚕》、《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优秀影片其他影片公司1925年,邵醉翁创立了天一影片公司,成了今天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1926年,田汉创立了南国电影社此外还有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总之,在思想上,第一代导演基本上都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他们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摄影机基本上是固定的第二代导演: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并开始以写实的手法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国电影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第一个黄金时代:1932-1937;第二个黄金时代:1945-1949第一个黄金时代1931年“九一八”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电影界整体向左转,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左翼电影运动”,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如郑正秋的《姊妹花》、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蔡楚生的《渔光曲》等《姊妹花》连映60多天,《渔光曲》连映84天蔡楚生曾给郑正秋当过6部影片的助理导演或副导演,对其风格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1934年导演的《渔光曲》获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由于一些影片的革命内容表现得过于直露,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了进步的艺华影片公司,电影界开始向右转进步的思想只能通过隐喻的方式曲折表现,这反而促进了艺术表现方式的成熟,涌现出吴永刚的《神女》、孙瑜的《大路》、应云卫的《桃李劫》、沈西苓的《十字街头》、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许幸之的《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抗战时期的电影1938年,史东山编导《保卫我们的土地》。这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随后的宣传故事片有应云卫的《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史东山的《胜利进行曲》,沈西苓的《中华儿女》等1937年,日本人在长春建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成为侵略者的政治宣传工具第二个黄金时代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是由大后方回到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民营电影公司,推崇“社会批判派”: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沈浮的《万家灯火》、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赵明、严恭的《三毛流浪记》有“中国《乱世佳人》”之称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3个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蔡楚生的代表作《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文华影片公司由战时留在上海的电影和戏剧创作人员组成,影片不以社会性见长,而以一种平淡的诗意风格表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小城之春》、《假凤虚凰》费穆:1948年导演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同年导演的《小城之春》上世纪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桑弧:编剧《假凤虚凰》(黄佐临导演)、导演《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解放后导演《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满人间》第三代导演:曲折发展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1938年秋季,袁牧之、吴印咸等先后来到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等记录片1946年,中共接收伪“满洲映画社”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公司,后改名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1949年,中共接管了在北平的国民党电影机构,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949年,中共接管了在上海的国民党电影机构,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8月1日,在北京成立八一电影制片厂,由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期间,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中华女儿》、《上饶集中营》、《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龙须沟》、《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草原上的人们》、《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祝福》、《铁道游击队》、《边寨烽火》、《羊城暗哨》、《海魂》、《女篮五号》、《柳堡的故事》、《党的女儿》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为庆祝国庆10周年,在周恩来的主抓下,电影工作者热情高涨,纷纷拍摄献礼片。优秀影片有:《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冰上姐妹》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当时,周恩来赞扬中国电影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中“一朵开得最灿烂的鲜花”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一年生产的影片题材风格多样,既有时代感,又富于民族特色;既反映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民族气概和斗争精神,又反映了勤劳勇敢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统一新中国电影的第二个繁荣时期到1964年建国15周年时,形成了建国来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许多优秀的影片:《甲午风云》、《李双双》、《槐树庄》、《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阿诗玛》、《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红日》、《东进序曲》、《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独立大队》、《兵临城下》、《烈火中永生》此外,优秀的美术片《大闹天宫》(上集)、《小蝌蚪找妈妈》等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水华:白毛女、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伤逝凌子风:中华女儿、红旗谱、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死水微澜谢铁骊: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海港、海霞、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6集)崔嵬: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成荫:南征北战(与汤晓丹合作)、钢铁战士、停战以后、西安事变代表人物与代表作王炎: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奴隶到将军李俊: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苏里:刘三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王苹:柳堡的故事郭维:董存瑞王家乙:五朵金花武兆堤:英雄儿女谢添:小铃铛、甜蜜的事业、七品芝麻官、茶馆影坛常青树——谢晋(2008年逝世)50、60年代: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70年代:海港、磐石湾、春苗80年代: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90年代:鸦片战争他的电影充满了强烈的知识分子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文革”时期的电影在“文革”开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只能看到“三战俩列宁”:《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中国影协主席蔡楚生、著名导演应云卫、郑君里、著名演员上官云珠、舒绣文含冤而死“样板戏”影片江青扶植“样板戏”,并拍成电影,1970年10月到1972年10月发行八部:京剧——谢铁骊的《智取威虎山》、成荫的《红灯记》、武兆堤的《沙家浜》、谢铁骊的《龙江颂》、谢铁骊、谢晋的《海港》、苏里的《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李文化的《红色娘子军》、桑弧的《白毛女》1974年至1975年7月第二拨“样板戏”影片上映,但影响已大不如前:京剧——崔嵬的《平原作战》、谢铁骊的《杜鹃山》、成荫的《红色娘子军》、李昂的《红云岗》、谢晋的《磐石湾》芭蕾舞剧——李文化的《草原儿女》、李昂的《沂蒙颂》其他——交响音乐《沙家浜》、粤剧《沙家浜》“样板戏”“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样板戏”电影语言: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简称: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文革”故事片1973年元旦,周总理主张恢复电影故事片的生产,以改变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状况。1973年到1976年“文革”结束,共生产76部故事片1974年元旦上映了《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等4部在“革命样板戏”带动下摄制的故事片,这是“文革”以来首次上映新故事片随后,影响较大的故事片有:《侦察兵》、《钢铁巨人》、《红雨》、《激战无名川》、《小螺号》、《沸腾的群山》、《南海风云》等优秀故事片:于彦夫的《创业》、钱江的《海霞》、李俊、李昂的《闪闪的红星》、于本正的《难忘的战斗》1975-1976年,反“走资派”影片——“四人帮”阴谋电影:谢晋的《春苗》(第一部)、李文化的《决裂》、刘琼的《欢腾的小凉河》、李文化的《反击》,还有未完成的《盛大的节日》、《千秋业》第四代导演:尴尬一代第四代导演大多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或者由各电影厂自己培养,长期给老导演们当助手,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正当他们发誓要夺回“失去的青春”时,充满朝气和颇具创新意识的“第五代导演”又捷足登上了中国的电影舞台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选择了用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农村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