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教会(2)政治上:罗马教廷的教权高于王权,各国统治者听命(3)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宗教神(4)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宗教“异端”运动的出现3.14~16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主义扩张日益拓展,促进了资本4.民族国家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5.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和科学求知的理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二、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三、时间16四、宗教改革的内容1.德国马丁·2.3.五、宗教改革的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3.(1)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2)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4.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六、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1.社会背景(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3)导火索:1517(4)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2.改革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3.(1)(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3)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4)(5)(6)建立本民族教会。4.历史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3)(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高分跨栏一、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历史渊源: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组织“十字军东征”,发展势力空前强大,占据支配地位。天主教罗马教皇最终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社会上的影响无处不在。2.现实动力: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扬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3.思想渊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市民的“异端”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层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遗产。二、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三、加尔文宗教改革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1.相同点:都否定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的原则,认为《圣经》是基督教徒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联系、交流,不需要教2.(1)路德的神学思想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中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宣称“先定论”,(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四、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1.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随着15世纪英国专制主义的初步胜利,天主教会成为其唯一的障碍,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都寄希望于英国实行宗教改革,想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534年亨利八世在位时,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安立甘教会,通称“英国国教”)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这反映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王权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并说明王权占据上风。2.虽然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废除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却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后,1539年亨利八世的宗教立场后退,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并怂恿议会通过“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款”,肯定了天主教教义及实践中的主要部分,还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中持不同意见者,前后有数千人被3.清教属于新教派,实际上是加尔文教派,后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由于英国国教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清除这些残余,因而掀起了清教徒运动,开始了与英国专制王权的斗争,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2年经典1.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教皇须让我们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马丁·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1)从材料一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九十五条论纲”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的?它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结果是什么?答案:(1)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3)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4)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派。2.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材料二……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材料三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评判“财富的”?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他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3)结合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美德。(3)特点:一些地方化、民主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②冲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欧洲各国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