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2.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将加速荒漠化治理速度3.部分内陆河流水资源利用将逐步趋向合理4.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世界和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与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1.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代表性以色列的治理经验就是以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高效农业。美国通过对干旱土地资源,沙漠地区光热、风能进行的高效开发利用以及对荒漠草场的合理轮牧与人工改良都保障了荒漠区保护和利用和高效性。特别重视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封育以及破坏后的土地的复垦与管理。美国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法规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澳大利亚政府对干旱和土地退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一整套土地保护管理的技术和措施。将大面积脆弱的荒漠化地区划作保留地,实施以保护为主的措施,开发和利用程度极低,其次,对农业灌溉实行配额制,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減少农田祼露。实行轮牧、控制栽畜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利用监测手段,掌握土地退化和干旱情况动态,开展以灌木林为主的植被建设。2.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共同经验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包括各级政府官员)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第二、国家高层领导重视。第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第四、把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由财政进行投资人。第五、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提高防治成效。(二)国外荒漠化防治的教训1.非洲萨赫勒地区2.原苏联在土库曼斯坦修建卡拉库姆运河造成荒漠化从世界各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状况来看,人口的急剧增长,盲目无计划的开垦,超过草原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及水资源不合理调度、利用等世界各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普遍因素。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成就1.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2.组织保障日益加强,形成了管理、科技和监测三大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成立了由18个部委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1997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又成立了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使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监测方面,从1994年起,经过8年多的建设,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中心,各省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中心的监测组织体系。3.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4.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土地底数,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体系5.出台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法律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真正全面纳入了法制扔轨道。6.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1996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公议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经验1.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根本保证2.各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支持3.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基础4.荒漠化防治与消除贫困、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之路5.因地制宜、综合治量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6.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防治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武器7.完善政策,强化利益驱动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内在动力8.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精神动力(三)存在的问题1.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规模小,速度慢2.扶持、优惠政策措施不完善,沙区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3.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不利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人才匮乏,制约着实用技术的推广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术1.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荒漠化监测评技术体系是通过地面监测、航空航天监测以及分析研究,达到既掌握荒漠化发展和逆转的动态规律及其防治效果、又预测其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和“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2.生物防风固沙技术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利用高等植物(乔、灌、草)、低等植物(藓类、地衣、灌类…)土壤微生物等等,达到既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又生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目的的技术。3.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预备件……等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目的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的最大的优点是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某些也很持久耐用。4.化学固沙材料技术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5.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固、阻、输、导功能在不同场合的结合使用。——生物技术中,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防风治沙措施与节水保墒技术的结合——治沙技术和高效用沙技术的结合。——6.沙区高效农业与“沙产业”——7.沙地节水技术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模式1.半干旱赤峰模式——保证粮食总产量不减的同时逐渐压缩旱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沙坨地上营造草场防护林网,沙丘地区封沙育草和栽植巴嗄蒿等沙生植物,大片流动地上飞机播种。——在山丘低地面积小的沙丘密集分布区,以丘间甸地不国心建设适宜分散牧户经营的“小生物圈“有意识地引导牧户构集核心区、防护区、封育区、缓冲地区等四个圈层。——在低湿沙地小规模地采用“覆膜种玉米技术”、2.半干旱区榆林模式——对于流动沙丘密集分布的地区,采取飞机播种和封育相结合的技术。——对于沙丘与滩地交错分布的地区,在丘间滩地上恢复和重建柳湾灌木林,分割包围沙丘,——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并于障间栽植油蒿,柠条、踏郎等固沙植物。——对于湖盆滩地和河谷湿地,建立网、带、片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采用引水拉沙、洪淤压沙技术,恢复被沙丘埋压的平坦良田;——近几年来年在矿区恢复植被方面有所进步。利用矿渣砾石压沙、矿渣堆上栽植植物并配合喷灌;——在覆沙黄土丘陵地区,首先退耕坡耕地,然后修建鱼鳞坑、水平沟、梯田、配合坡面灌木林营造,在沟底修防洪拦沙坝。——大力发展羊绒羊毛深加工和柳条编织业。3.干旱区荒漠绿洲和田模式——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建立完整的防风沙体系。包括绿洲内部多道窄带护田林网和环绕绿洲边缘的防风沙基干林带——固定和平整零星沙丘——引洪淤灌沙地,发展林草植被——林棉间作,林农间作——发展长绒棉、葡萄、桃、杏、核桃、桑葚等名优经济植物。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一、基本原则1.根据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现状,扩展趋势以及治量的可及程度,对沙漠,戈壁等不可治理类的沙化土地,采取加强监测,在边缘地区建设防风阻沙带,防止扩展,对退化场要强化管理,积极推行以草定蓄、合理轮牧等方式,对周边农田实行因害设防,加强农田林网经建设,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新的荒漠化。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重点工程布局,以及荒漠化地区各省荒漠化地区各省(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分防治荒漠化区域和类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不同时段的重点防治区域在全国防荒漠化工作中的地位,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另外,在重点防治区域的具体措施层次上看,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荒漠化特点。突出重点措施,加强辅助措施,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3.防治结合经,综合治理为了达到荒漠化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闰。为了达到既有保护现有林草植被,防止新境荒漠化土地,又逐步治理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目的,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的策略,实行治沙、治盐碱、治水等多项综合治理,农、林、牧和荒漠化地区特有资源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高技术“沙产业”以取得防治荒漠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优化。4.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围封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功能。在沙害严重的特殊地段(例如交通线、水渠、工矿和居民点等)适当有机械措施也十分必要。5.依托技术、科学防治目前现有的“3S”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新材料(例如生物地膜、无毒化学固沙剂等)都可以在进一步开发的基础上应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从科学普及的层次上看,由于当地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必须强化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服务功能,推广新技术在防治荒漠化中的应用,真正实现科学地防治荒漠化。6.部门协作、全民动员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或劳务)努力增加对防治荒漠化的投入。二、与荒漠化防治有关的几个关系(一)混沌系统与荒漠化防治荒漠化防治就是通过人为的干预、即外部输量,使荒漠化系统保持负熵,生态系统稳定,达到控制荒漠化发展,并促使逆转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