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姓名:贺喃喃学号:12183026班级:12级本科7班简介徽派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徽派民居非指全部安徽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泛徽地区(如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徽州周边皖南部分地区如宣州等也受此影响,但江淮,皖北地区与此不同,今江淮皖北地区多模仿此类建筑风格仿制。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汉族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亦动亦静、亦俗亦雅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为三间式,小四合相同,但房间和天井较小。大厅式徽州建筑大厅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穿堂式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粉墙黛瓦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构造图三雕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最精华的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中最灿烂的篇章。在徽州,无论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处处雕饰着精美图案。木雕砖雕石雕壁画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当地百姓俗称墙头壁画,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它与一般壁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壁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祠堂在徽州的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是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左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祠堂连云,远近向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西递宏村宏村、西递是皖南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