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重庆高考试题看高考历史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涪陵教科所谢章芳2014-7-29学车感悟有目标才会有方向看得远,你才有路走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对比12、13、14年高考题会发现有何变化?年份中国史世界史中外结合201228+22+208020201336+407612+8204201436+185412+28406近3年重庆高考中国史、世界史分数分配年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社会生活史20124×9+10=462×4=81×4+42=4620136×4+38=624×4=162×4﹢1=2220146×4+10=343×4+8=203×4﹢34=46近3年重庆高考政治史、经济史、文化社会生活史分数分配∝年份直接源于教材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新材料新结论20127×44×41×420136×43×43×420141×44×47×4近3年重庆高考客观题考查能力分配∝年份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回答201214+102418+102820134+182216+1430201410+2128+3240近3年重庆高考主观题考查能力分配∝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1、在保持基础性,时代性、思想性、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试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加深。∝年份基础性时代性思想性综合性20122013中国梦留学生问题服饰改革2014离骚,一五计划教育改革,一战日本谋求大国地位张骞,光绪,一战,教改近3年来重庆高考历史试题所属性质考查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2、单纯考查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例正在减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3、设置新情境,得出新结论的题目比例在不断增加。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4、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必选结合的试题比例在不断增加。知识依托不局限于高中教材,有些知识涉及初中内容。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一、高考的脸悄悄的在变化——近三年重庆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5、试题涉及社会生活等大量体现新史观的内容。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变化原因教育的本质目的决定: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历史学科学科性质和目标要求决定目前重庆一标多本的教学情况决定变化原因高中历史课程性质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变化原因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变化原因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决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世界意识;崇尚科学、坚持求真的科学意识。命题依据是什么?二、考题背后的秘密——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解读总体考核目标历史学科的命题坚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考查。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及版本的差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历史学科的素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世界意识;崇尚科学、坚持求真的科学意识。具体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具体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即恰当的内容选择和准确的信息解读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即能将试题与所学知识有机联系,利用所学知识推断出正确结论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所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14(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13(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14(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果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的?(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怎么应对?内力和招式同等重要知识+能力+技巧+情感三、高考没那么难——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能力+技巧+情感不论怎样强调能力,高考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载体2014高考涉及主要知识点:政治:张骞通西域,《烟台条约》,光绪帝,抗战,梭伦改革,日本谋求大国地位,一战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天工开物,新中国经济建设,一战期间英国经济侵略文化:离骚,唐朝婚俗变革,启蒙运动,古今中外教育改革2013高考涉及主要知识点:政治:明朝内阁,抗战,雅典民主制,50年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梦,新疆防务经济:北魏均田制,北宋便钱,英国经济侵略文化、社会生活:董仲舒,四大发明,海国图志,古今中外服饰改革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将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有机结合重视历史基本线索重视历史阶段特征重视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剖析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弄清基本线索和主干知识政治:重要政治制度(中、西方古代、近代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改革,战争),政治人物经济: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中西方经济,现代中西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科学),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单元、农耕经济1.区域特点:黄河、长江2.生产力水平:铁器、牛耕(工具)3.生产命脉:水利事业4.生产方式:小农经济5、核心制度:土地私有7、经济重心:逐渐南移8、从属地位:手工、商业9、指导思想:重农抑商6、社会问题:土地兼并10、新的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构建框架——原来也没有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二单元、世界市场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2.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2、经济地位:原料产地、商品市场3、生产方式:引进大机器生产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西方开拓途径中国卷入1、社会环境:半殖半封三、四单元:两大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1、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五单元、经济全球化1.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两大部分、三大支柱2.区域集体化:欧盟/北美/亚太3、全球一体化:二单元、世界市场的形成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n掌握一些重要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先秦(春秋)、秦汉、唐、宋、明清中国近代:19世纪40-60年代近代化开端(鸦片战争,新思潮,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1919年代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增强(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史:四个阶段世界史14-16世纪:向近代过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17-19世纪:近代化开始,经济上世界市场形成,西方代议制建立,启蒙运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1、基础知识系统化,将内容简下来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剖析“仁”、“礼”性善,性恶理学,心学学以致用“丝绸之路”2、将能力培养常态化,让学生动起来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培养起来,在动脑的同时必须参与动手的活动圈、点、勾、画、写是学习比不可少的动作2、将能力培养常态化,让学生动起来高考考查的基本能力:阅读能力:教材、课外书、习题,让学生逐渐学会喜欢阅读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判断表述能力: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史论结合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如历史包含的几个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一般需从哪些方面考虑2014.13(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