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咏秋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悲秋诗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红楼梦秋窗风雨夕》•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框架,请结合课文补上每一部分的内容提纲,并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二)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一)听课文磁带朗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思考探讨读第1、2自然段,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感觉。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对比烘托进一步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味(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椽破屋、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秋雨话秋凉、北方的果树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2、在指定的自然段里找句子并回答问题△在第3自然段里找出写视觉效果的语句,并想一想这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说明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天色日光牵牛花碧绿漏颜色详写颜色,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2、在指定的自然段里找句子并回答问题△从第4自然段中找出写触觉效果的语句,并想一想这段文字描写的景物、人的感受是什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什么?△在第3自然段里找出写视觉效果的语句,并想一想这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说明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受:落蕊极微细极柔软南国之秋景物:落叶人的感受:有声音,有气味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2、在指定的自然段里找句子并回答问题△从第4自然段中找出写触觉效果的语句,并想一想这段文字描写的景物、人的感受是什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什么?△在第3自然段里找出写视觉效果的语句,并想一想这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说明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在第3、5自然段中找出写听觉的两句话,并说明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什么?(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3、分析“秋雨话秋凉”(6-10段)和北方的果树(11段)作者对秋雨的过程进行了极生动、极细腻的描写,对雨后话秋凉的情景也进行了着意的刻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但画面的主色调仍然是“清”的、“凉”的。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这两幅故都秋景也突出了清、静、悲凉。(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4、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三)学生齐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文章结构图感受和向往江南之秋总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树五幅秋景图分写秋的色味眷念之情总括故都的秋总起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分写民居秋意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斜桥话秋图胜日佳果图总写记叙议论乡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清、静、悲凉民居秋意破屋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院晨景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漏下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落的秋草衰败景象极具京韵的悠闲清阔清亮清幽静冷萧瑟秋槐落蕊“细腻”“清闲”“落寞”“落蕊”秋蝉残鸣“衰弱”“残声”“啼唱”21斜桥话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秋日胜果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写作背景:主观原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客观:主观: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作家个人的善感气质旧中国时代的抑郁环境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品味词句: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1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以蓝色或白色最佳驯鸽的飞声清阔清亮安静清幽清冷萧瑟秋色秋声秋形丝丝漏下的日光秋味:清、静、悲凉着青布单衣或夹袄闲人疏落的秋草淡绿微黄的枣子冷色凄凉条条扫帚的丝纹清闲落寞悲凉灰沉沉秋雨落蕊清静破屋衰败五幅秋景图形散而神聚•形——五幅秋景图(故都的自然风物)•神——抒发对故都秋的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清、静、悲凉思考题: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与上文呼应,运用对比和比喻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味的不同.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用: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的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比衬托)热爱、眷恋北国故都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郁达夫爱故都却为何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