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作、主讲:余和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源流;•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基础何在;•三是当代中国文论建设发展路向问题。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源流•要明确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逻辑关系:马列文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又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恰恰又包含了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论,因此,可以这么认为,马列文论产生于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曾经有那么三位最有影响的人物:•马克思主义==唯辩+政经+科社==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包含:德国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论•马列文论就来自于德国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论之中。4一个是康德(1724~1804),他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在当时的哲学领域进行一场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人的心理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康德那里,人具有知识、意志和情感,认识是知,是属于知识范围的事;意志是行,是属于论理道德范围的事;情感,这是属于审美和艺术的领域。毫无疑问,这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文论时,在康德的知识、意志和情感的基础上,加上“行为”,从而实现了人的客观能动性的超越。5第二个是黑格尔(1770—1831)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顶尖人物,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这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的标志性见解。马克思正是清楚地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合理内核”,经过改造之后,成为马列文论的基本方法论依据,即自然、历史、精神,运动、变化、发展。其中的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种种关联,文学的变化与发展,都与黑格尔的思想有一定的联系。6•第三个是费尔巴哈(1804—1872)他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这个人曾经非常狂热地相信和追随过黑格尔。与世界思想史上最有名的“三师徒”[(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亚氏语)]一样,费尔巴哈终于超越了黑格尔,把黑格尔的“自然与精神”的关系,改造概括为“自然与人”的关系。•不要小看了这些不经意的词汇,它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试金石。也就是说,同唯心主义相反,费尔巴哈把人与自然界结合起来,以自然界为基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7•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这从马克思的光辉著作《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可以看得出来。•至于马克思文论的创立,其中也包含了马、恩对费尔巴哈艺术观点的吸引和改造。尤其是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基本观念,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一种重要来源。8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基础(P14)•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美学,处在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相互对立的矛盾之中,它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来源,就已说明马、恩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在创立完整的革命学说的过程中,采取的态度就是既批评继承其“合理的内核”,又进行彻底的改造和革命性转换,在这样一个认识论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基础问题。至少有三块基石:9一、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是人的生活活动一种形式。人的生活活动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而且还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当我们的先民还是四肢着地,在和其他动物争食争地盘的时候,并没有动物的本质性区别。当他们中的某一个智者,伸直后肢,抬起头来的时候,他们面前展现了一副纷繁而又多彩的世界,啊,世界原来这么阔大啊!正是应了这一次的尝试,受到了极大的诱惑,于是种群都纷纷改变自己,用两只后肢支撑身体站立起来了。10这样一来,原始人类至少实现了两大解放:一是再也不必用脑袋和嘴齿去打斗了,避免了致命的伤害,关键是可以静止思考剩下的事,可以支配上肢去做了;二是由于上肢得到了锻炼,变得更加灵活,在头脑的支配下,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抓到物件进行反击,慢慢就学会制造工具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终于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并最终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只有到了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活活动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了。11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认识性和理性的;这里所讲的“自觉”,那是说人的活动还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决断的。这样一些基本特征,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加到了对象物的身上,使客体对象变成了人的意志的展示。比喻,当一个人受到猛兽的攻击扑倒在地,但下意识地伸手一摸,是一块石头,他立即以之击打猛兽,争得了主动,虎口余生。这个人爬起来之后就“想”到,可以借助“它”来和猛兽抗击,为了更便于抓握使用,又想到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使之变得更为锋利和称手,而成为一种工具了。12从无意识地摸到石头,到用它来打击对手,再到加工成为工具,这一系列的环节,都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工具的出现,更是人的意志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扭结点和归宿点,都是围绕着人而进行的。文学就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事业,说到底:“文学即人学”。13二、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它的亚系统。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文学又是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的门类。如图:•可见文学处于各个大小系统组成的网络之中,具有上层建筑的社会属性。14三、艺术生产论•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这一观念的提出,使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类的生产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类。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它是精神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里,既然我们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生产”,那么,就必然要牵涉到生产者、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种种关系。15•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得出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的是文学艺术的认识性、社会性和上层建筑的属性。那么,马克思把文学艺术看成一种“艺术生产”,强调的就是它的实践性、生产性和加工性,其落脚点,就是文学艺术本身与“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属性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既从哲学的高度俯视文学艺术,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到了文学艺术本身。16•马克思通过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艺术生产”的观念无疑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一种重大突破。•其一、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艺术生产,才能独立地、抽象地研究艺术;才有余暇来欣赏观察一下艺术领域自身。实际上也就是说的两重属性,前者属于评论的范畴,后者则是作品的范畴。艺术生产:钢制品17•其二、把文学艺术的“诗意与自由精神”变成人类共享的东西。一般而言,普通人都会认为文学艺术是高贵典雅、不近人间烟火的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把它看成是一种“艺术生产”,不管它多么高贵,既是可以“生产”的东西,大概也和人们的需求差不太远。这样一来,就把文学艺术从神坛搬到了人间,变成普通老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东西了。18•其三、“艺术生产”这一观念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了。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文化产业空前发展,文学消闲空前繁荣,知识产权空前竞争,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空前丰富,文学艺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于中可见。文学消闲空前繁荣19•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其一是:“对象化”论——创造性:•说明文学艺术是人的主观力量的充分显现,强调了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的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文学的生命就在于创新。20•其二是“意识形态”论——依存性•说明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依存性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生产的规律,——生活。•其三是“艺术生产”论——实践性•文学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开辟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上述三点构成一个整体,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文学性质的总体认识。21第三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应解决三个问题,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问题。•一、指导思想•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一个世纪课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22•在当前的情况下,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励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突出团结奋进,欢乐喜庆,昂扬向上的基调,唱响祖国颂,改革开放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强化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3二、中国特色当代中国的文论应有中国特色,有两点必须加以注意: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实际相给合。毕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今天现实的中国就是历史的中国的传统和发展。同样,中国文学的发展既悠久又辉煌,今天的中国文学也是过去时代文学变革与发展,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民族的精神,我们的态度不是摆脱它,而是转换它,使其焕发出青春的光辉。24•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二十世纪百年,中国文论建设充满着革命斗争、民族矛盾、军事斗争、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火药味,并没有形成文学自身的独立个性。改革开放以后,整个文坛可以用“文阀混战”来形容,谁也不服谁。著名的“王(干)王(蒙)论战”、“余(杰)余(秋雨)对话”。(《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载《文汇报》2000.2.3)251995年,国内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个文学人文精神的大讨论;1996年“五个一工程”实施,文学解放的势头有所制约,以四川大学文学院曹顺庆教授为领袖的“川军”群体的显露峥嵘,提出“失语症”,主张“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掀起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浪潮。如以这样的步伐走下去,可望在二十一世纪初形成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中国特色的文学论。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26三、当代性建设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当然要具有当代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那么,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怎样才算具有当代性和时代精神呢?这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必须面对新问题的挑战。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27•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错综复杂,文学思潮此起披伏,文学创作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世纪末出现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小美女文学”,给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美眉文学”。当初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联手封杀卫慧的《上海宝贝》,禁止销售,就是一个明显的“干预”文学的信号。文学理论是如何作为的呢?保持沉默,显然有负文学繁荣,有悖人心,令同仁胆寒失望;想要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又没有这个胆量;况且,理论上无法说得清这些文学现象,腰杆也硬不起来,真正是处于三难境地,充分暴露了文学理论的严重滞后和无以为继,走进了死胡同,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但是至今,我还没有看出哪怕些许的复苏迹象。更遑论文学理论的复兴了。这能说是具有当代性或时代精神吗?28•第二、必须面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