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前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主要阐明自治区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篇富民兴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总量,增强实力,取得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第一章“十五”计划实施回顾“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决策和各项工作新思路,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克服各-2-种困难,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桂西华银铝一期工程、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洛湛铁路广西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等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西南出海通道基本建成,红水河水电资源开发取得重大成效,水利、生态、环保、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面貌有新的变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制糖、汽车和机械、铝业、冶金、电力、建材、烟草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涌现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以上的强优企业,柳州、桂林、百色、南北钦防“三点一面”工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桂东地区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幅度提高;旅游、商贸、运输、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大省;区域特色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县域经济逐步崛起,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政府机构、投资、财政、价格等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区域合作日趋深化,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广西开放形象有效提升。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边境地区及东巴凤三县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胜利告捷,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安-3-全生产形势好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经过“十五”建设,我区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今日之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秩序良好,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改善,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结“十五”时期发展,主要有六个方面经验:坚定不移地把中央政策与广西实际紧密结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符合区情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坚定不移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改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这些基本经验,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第二章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区仍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在波动中持续增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经济-4-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国内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加速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深化,发展空间扩大。总体上看,内外环境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增长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不高,人民生活不富,后发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面临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市场以及国内各地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开创我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决策,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一五”期间,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全力推进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建设富裕广西,必须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不断增加社会财富,-5-让人民群众得到发展的实惠,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广西,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和体育,有效提升人文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更加开放、更富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先进省区。建设生态广西,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造就既有较发达生产力,又保持蓝天碧海、山川秀美的生态省区。建设平安广西,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公平公正,保持稳定有序,促进安定团结,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各民族繁荣进步、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平安省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左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16%左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期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9%,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城镇化率达到40%,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期末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6-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期末县域单位平均生产总值30亿元以上,其中10个以上县域单位超过8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大多数县(市)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期末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达到70%。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期末全区总人口控制在5200万人以内,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6%。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取得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6%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5%左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较大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300万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构建和谐广西取得新进步。-7-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富裕广西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规划起步,试点示范,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政策支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第三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优化粮经、提升林果、主攻畜禽、扩大水产的要求,加快建设吨粮田、吨糖田和万元田,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实施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坚持粮食基本自给,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吨。推广甘蔗良种和标准化种植,提高单产和蔗糖份。改造经济果林木,建设特色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加快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和自治区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推广农业新科技,采取科学减灾避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调整畜牧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加快品种改良,转变养殖方式,推广小区养殖、舍饲圈养等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促进草食动-8-物加快发展,重点建设桂中、桂西、桂北、桂东牛羊、桂东南兔鹅和城郊奶水牛等养殖基地,稳步发展生猪、家禽等传统大宗产品。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化海淡水高效养殖,加快外海和远洋捕捞船队建设。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甘蔗、优质稻、水果、水产、秋冬菜、桑蚕茧、速丰林、中药材、木薯、花卉、松香、食用菌、香精香料、山茶油、剑麻、烟叶生产和加工基地。围绕特色优势农林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对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龙头企业。发挥国有农场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强品牌和商标意识,鼓励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名特优农产品销售网络,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