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社会规范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育系学前教育第一节幼儿社会教育规范教育概述第二节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第五章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第一节幼儿社会规范教育概述•一、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概念•社会规范是一种关系范畴。是调节行为主体间关系,规约行动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是一个有机系统,它由各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规范构成。•幼儿社会规范教育是一种在活动与交往中引导幼儿掌握适宜的道德规范、合群性规范(核心是交往规范)、集体规范和安全健康规范,初步内化行为的建构过程与活动。•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根据规范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规范分为道德规范、合群性规范(核心是交往规范)、集体规范和安全健康规范。•1、道德规范往往与人们的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有关。•道德规范涉及是非、爱憎与道德问题的公共规则。•如:能使用礼貌用语,对老师、长辈行鞠躬礼。能感受周围生活中的美好,区分好坏、美丑、善恶;知道他人和集体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占为己有;诚信、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2.合群性规范(核心是交往规范)•合群性规范是以培养幼儿健康生活态度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如轮流、协商、合作、分享、表达等。•其中,交往规范是合群性规范的主体。如: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懂得用礼貌用语,见面打招呼;不抢同伴玩具;•合群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幼儿学会交往,让幼儿养成适应群体生活,促进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3.集体规范•集体规范是指幼儿适应所在集体的规范。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日常活动规范,如不在室内喧哗、追跑,人多时要排队、不拥挤;•二是学习和娱乐活动规则,如在游戏活动时能认真听完老师和同伴的发言,不插嘴,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要举手等,在游戏活动中,勇于发表意见,并注意听取他人意见等。•4.安全健康规范•是指一系列调节幼儿安全与健康的行为准则。•一是公共卫生规则。如养成饭前便后及手脏时洗手;不咬指甲,不把玩具放入口中;进餐时知道爱惜粮食,逐步养成桌面干净、地面干净、身上干净、碗内干净的“四净”习惯。活动时知道爱护植物、动物及环境等。•二是公共交通规则。如外出活动时注意安全,学会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三、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原则•第一、内容选择上坚持科学性、正当性的统一。•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内容本身的基础性,即代表着社会规范中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内容适宜幼儿学习,即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正当性,是指选择的内容要能在贴近幼儿幼小心灵中播下自主、权利、平等、正义等价值理念的种子,并且公正的平衡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秩序、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案例:出来了就不能随便解便便•第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做中学”与反复性、长期性的统一。•第三、规范教育要以保护幼儿的天性和权利,给予幼儿合理的自由为前提。•第四、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规范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四、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途径•(一)集体活动中的社会规范教育•集体活动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1.专门的社会规范教育活动;2.渗透的社会规范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规范教育总是渗透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中。如儿歌《吃饭》•(二)区域和游戏活动中的社会规范教育•在幼儿的游戏中,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互动交往进行社会规范的学习,这些规范可能是他们自主约定的,也可能是已有规范的习得。如:手工区规则、益智区规则、宝宝书屋规则、结构区规则、角色区规则。•(三)环境中的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环境来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中的规范教育包括:创设有效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墙饰和创设的班级主题环境。如幼儿园楼梯墙面上画文明礼貌的图画,引导幼儿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心理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四)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社会规范大多内容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打人等,一如生活成为实施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入园、离园、用餐、自由活动等及时针对幼儿出现的情况进行随机教育,将幼儿社会规范教育渗透至一日生活中。第二节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一、结合问题引导幼儿参与规范制度•常见的不合理的做法:•(1)刻意的对幼儿详述常规条文•如“必须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早上近园要说老师好”“不能乱扔玩具”……第二节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2)随意的要求幼儿为他们的班级制定常规:“你们想想看,我们班里需要哪些大家应该遵守的常规?•结合问题制定班级常规,可以引导幼儿参与,但教师要将幼儿的谈论点集中在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上。•如教师可以用引导的方式问幼儿:“大家想想看,全班小朋友是否可以同时进入积木区玩积木呢?•二、引导幼儿学会交流讨论•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离不开幼儿间的协商,这就要求幼儿学会交流。•幼儿的“倾听与表达”是进行交流性讨论的主要技能。•如果幼儿没有掌握这一技能,幼儿在讨论中将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大声喧哗、走动,甚或会打架、吵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三、为幼儿参与提供支持•刚开始时,引导幼儿参与班级规范制定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Ru:清晰的界限(一张小椅子、一块方地毯),一个小话筒,明确的发言程序等就有利于幼儿有序的进行团体交流;•积木区旁挂上一个入区时必须佩带的小牌等;•四、鼓励幼儿在冲突中解决中生成规范•规范的生成以幼儿与同伴间的多次互动为基础,幼儿只有在冲突解决中多次体验协作所带来的最大满足,才能促成互利互惠规范的生成。•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善于倾听,而不是急于帮幼儿解决问题。•教师要掌握“被动倾听、确认回应、敞开心扉和积极倾听”策略。•五、引导幼儿参与规范修改•规范的可修改性、弹性是幼儿思想的一种自由表达。•规范不是外在的和强迫性的,是可以对他进行修改并使其适应于集体和个人需要的。•规范是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协作的结果,当新问题出现时,主体间可以进行新的协作,以修改原有的规范。•六、引导幼儿生成鼓励性规范•鼓励性规范是指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对规范进行表述。•鼓励性规范以鼓励,而不是禁止为主。如“爱护玩具”与“不能乱扔玩具”不同,前者具有正向性,以鼓励为主。•七、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规范•如“我们要爱护小娃娃,这样他会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轮流荡秋千,别的小朋友会喜欢我的”•“如果我经常欺负小朋友,大家就不喜欢我了”•“我们一起游戏吧,我们都会很高兴的”•八、鼓励幼儿以契约的方式公布规范•以契约的形式对班级规范进行记录和公布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幼儿自己提出了那些规范,过了一两天他们常常就不记得了。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契约的形式公布规范是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记录下所指定的规范,并要求幼儿以自己的方式签上名字,贴在幼儿容易注意的地方。•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