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温安全管理制度防暑降温是保障广大员工的身体健康,改善劳动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有效措施。防暑降温工作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即技术、保健和组织措施。一、技术措施:1、结合技术改革,遂步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过程,改善工具设备,减少高温部件,产品暴露的时间和面积,避免高温和热幅射对员工的影响。2、合理安排热源。新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在合理布置热源方面,对于应用穿堂风的单跨或双跨厂房,应当把热源尽可能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尽可能先通过员工操作地带,然后再通过热源排出。3、对各种热源(如炉子和应用大量蒸汽的设备等)的发热表面的幅射热和对流热,显著影响操作人员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其外表面温度要求在60℃以下。4、对于温度很高的热源(如窑口)应尽量缩小其幅射面积。采用循环水箱或隔热炉门等。5、凡产生大量蒸汽的发热设备,一般可在表面包裹隔热材料。6、为防止太阳幅射热传入室内,应在房屋周围绿化或喷水、屋顶搭凉棚、加隔热层等措施。7、员工操作处的温度超过40℃,例如地下有烟道通过时,可利用循环水管、地下喷水等。露天作业,地点较为固定时,可采用活动布幕或用树枝芦席等搭凉棚,以减少太阳幅射。8、高温车间的防暑降温,应当首先采用以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采用侧窗式或开敞式窗。9、除工艺过程的要求或其它有特殊需要的车间,应装置全面机械通风。根据温度、幅射热、气流速度的情况,在局部工作地点使用送风风扇喷雾风扇等局部送风装置。10、各种防暑降温设备应有专人管理,除按时检修维护外,每年在暑季到来前应进行检修,并制定使用方法和管理制度。二、保健措施:1、对高温作业员工应进行就业和入暑前的健康检查,凡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肺结核、肝脏疾病、肾脏病、贫血及急性传染病后身体衰弱、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2、炎热时期应组织有关医务人员深入车间工地,进行防治观察,对于曾患过中暑者及老年、体弱、孕妇应注意。如发现有轻度中暑症状,应立即送到凉爽地方休息,并进行急救治疗和必要的处理。3、对高温作业、露天作业的员工,应给足够的符全卫生要求的饮料,含盐饮料(茶水、各种汤类等)其含盐浓度一般为0。1—0。3%。有条件的单位可要求水温达到10℃左右。清凉饮料的供应量,可根据气温、幅射强度大小和劳动强度的不同,分别供应。轻体力劳动者一般每日每人供应量不少于2—3升。中等或重体力劳动者不少于3—5升。在饮料的配制、冷却、运输及供应过程中,必须加强卫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防止污染,保证饮料的清洁卫生。4、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员工,应供应耐燃、坚固、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其他高温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供给员工手套、鞋、靴罩、护腿、围裙、眼镜和隔热面罩等,并加强对防护服装的清洗、修补和管理工作。夏季露天作业的员工,应使用宽边草帽和白色宽大的服装。三、组织措施1、高温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应有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晚工作,中午休息,并适当安排工间休息时间。2、在炎热季节为保证员工的充分休息,减少疲劳,适当调整集体员工宿舍,将同一班次的员工调在一起,避免互相干扰影响睡眠。为保证员工充分休息,做到有劳有逸,避免加班加点。保证员工下班后能吃好、睡好、休息好。3、在暑季应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尽可能调整劳动组织,采取勤倒班的方法,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加强工作中的轮换休息。4、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应隔绝高温和幅射的影响,有良好的通风,室内温度一般以30℃以下为宜。5、结合除害灭病讲卫生,定期对高温作业员工进行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