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汉民族文化总览一、生活文化(一)服饰文化(贵州民族报/2007年/3月/5日/第003版特别关注,访屯堡民间首饰收藏家张勇本报记者秦声)屯堡银饰——六百年的精髓六百年的魂张老师说,屯堡银饰是用纯银打造的手工饰品,主要用于妇女和儿童,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直都以为银饰是少数民族的代名词,只有少数民族才有古朴淳厚、绚丽多彩的银饰文化,然而屯堡银饰也不甘示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尽情绽放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光彩。屯堡银饰与少数民族银饰的区别在于,少数民族银饰粗犷、豪迈,以量取胜地来表现她们的富裕和华贵,犹如一幅大写意的国画作品,而屯堡银饰画龙点睛,以它灵秀小巧的身姿细腻地表现出屯堡历史的文化内涵。屯堡传统银饰中的“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福禄寿禧”、“龙凤呈祥”⋯⋯这些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屯堡银饰,一个个小小的耳垂、指环、发髻、手镯还有小儿的帽饰和长命锁竟然被银匠的巧手雕饰得如此的精美和丰富多彩!传递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每个饰品仿佛都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和人们的美好祝愿屯堡银饰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民间,富含着深邃的民族感情屯堡银饰与现实生活密切贴近,表现的大多都是图腾崇拜、驱邪除魔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用形态的文化创造。任何民族文化都不能离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屯堡银饰也不能离开滋生它成长的中华民族,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土,其形式、内容、佩戴、工艺、纹样,都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巧妙地把复杂的、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抽象内容,用简单易识别的具象符号或动、植物等图形直观地表达出来。生动、浅显、明确、易懂,把美好的祝愿和向往寄托在银饰造型中那些千姿百态的动物上,充满生机的枝蔓花叶在古朴的银饰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灵性。屯堡银饰的图案充满了幻想,其独有的审美情趣细致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和纯真,在纹饰及造型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屯堡银饰在屯堡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从孩提时代到垂暮之年一直伴随他们走过漫漫人生长路的各式银饰,早已远远超出了银饰的单纯意义。屯堡银饰最大的特点在其作品的创作上:屯堡银饰犹如一部史书,无声地记载了屯堡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它反映了作为军人后裔的屯堡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对国家的爱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融入到银饰的创作制作中,在国家经历重大变革和遭遇灾难时,屯堡人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观点、立场表现在银饰上,让银饰作为无声的教化感染着屯堡人民,这为银饰赋予了时代发展的特色,成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最好的历史见证。尤其是儿童使用的银饰,常常被铸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体现了长辈对孩子的祝福、希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重大事件的态度。例如儿童使用的帽饰和长命锁上常铸有“世界和平”、“世界大同”,它反映了全球人民期盼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强烈愿望;“努力救国”体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全国军民同仇敌汽,抗击日寇,这就是当时全国军民的心声:“盟军胖利”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帝国主义胜利后的作品;“民国英雄”、“共和民国”反映了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文明女界”废除了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保家卫国”记录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自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败美帝国主义,保家卫国;“革命到底”是屯堡籍革命战士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保卫祖国”诠释了广大屯堡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保卫国家安全,使祖国不受外来者侵犯的心愿;“革命完成”是为了庆祝全中国的解放,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民族团结”讴歌党的民族政策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公社好”、“社会主义好”是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作品;“生活幸福”是发自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幸福安康的真实感受;“拥军爱民”是新一代银匠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儿童幸福”表现了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在祖国大家庭的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美好愿望。从收藏的作品看,屯堡银饰的造型在纹样和题材上不仅具有形式的美感,更是把生活元素的点滴片段融入在这小巧的银饰上,体现了屯堡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它犹如一个没有生命的“史学家”,详细地记录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它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屯堡银饰都赋予着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可以说它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屯堡银匠与时俱进,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用特殊的技艺把历史刻录在银饰上,这也是它和少数民族银饰最大的区别所在。屯堡银饰以其别具一格的细腻精致与少数民族银饰的粗犷豪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动比较,在自织自染的土布上缀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再装佩各式闪光的银饰,加上悠扬悦耳的银铃耳坠,打破了传统服饰的单调感,展现了屯堡人民在服饰上的特殊造诣。屯堡文化面临的危机: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读书、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大量屯堡人脱离了那方曾经滋养过他们的土壤。善于经商的屯堡人经常外出做生意,有的经营运输、有的经营农产品,很多人还把生意做到了省外的大城市,为了经营方便,他们不再穿着宽袍大袖的屯堡服装和马皇后传下来的尖尖凤阳大脚鞋,换上了时髦的现代服装,特别是寨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更成了追求时髦的领军人物,如今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这更为她们换上时髦时装提供了方便,什么新潮穿什么,什么时尚穿什么,吊带衫、牛仔裤、高根鞋,全然一副城里的“摩登”女郎。这身装束与古朴的屯堡银饰极不相称,就这样,与传统发式和服饰相匹配的屯堡银饰就失去了它生存的根基,传统的屯堡银饰只能收藏在首饰盒里被永远的封存起来,只有在闲暇时候偶尔拿出来把玩一下,回味过去的美好岁月。屯堡银饰受到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旧时的银匠艺人干活时心静如水,全身心地投入,一锤一凿精精细细,责任心很强。那时的银匠艺人们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名声),老工匠打造银饰不光为赚钱,一心只为打造出精品,保住自己祖上留下的老招牌。现在有些人人心浮躁,粗制滥造,一心往钱眼里钻,无精品可言,加之现在打首饰不赚钱,很多银匠都放弃了这门手艺,改行另谋生路,如今打造屯堡首饰的银匠已后继无人了。(2004年第1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总第152期)第51页。《屯堡乡民社会的特征》孙兆霞)屯堡人的服饰特征,主要由妇女传承。突出之点继承了古时华夏族右衽制的大襟大袖长袍风格,并以青、蓝色为主要色调以体现朴素大方的美学追求。与屯堡人的来历相扣,妇女自来不缠足,以“大脚妹”自称,“三绺头”发式,相传是明代妇女发式的简装。不同的年龄和在不同的场合中妇女服饰会有些微变化。下是(第六卷,第三期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7月)3、妇女大脚,着传统服装屯堡妇女由于长期以来就有下田的习惯,所以一般不缠”三寸金莲”,而是天足,故被后来迁人的汉人称为”大脚妹”,如《平坝县志》记载:”凡住居屯堡者,工作农业,妇女皆不缠足”,证明了屯堡人中妇女确实是家庭经济与生活的重要支柱。同时,屯堡妇女至今还保留着明时江南妇女的服饰习俗,具有“大袖、长袍、码裙”(较短的长裙)的特点。《屯堡人之前世今生》文/帅学剑图/卢现艺飘逸着明代遗风的屯堡服饰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等等。其中,那透现着明代遗风的服饰,给初到屯堡的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不同的服饰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积淀等。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所穿的裤子裤腰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夏天,穿草鞋或布鞋,着短衣;冬天着长衫,穿布帮皮底钉子鞋。这种长统的钉子鞋形同战靴,俗称“战要鞋”。这种“战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绵绵的贵州山区不可缺少的实用物。穿上这种战靴,屯堡男人显得威武雄壮,精神抖擞。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战要皮鞋穿脚上,行走如风稳当当;走南闯北脚有劲,妖魔鬼怪也避让。”外出赶场经商,屯堡男人总喜欢随身带着用麦草编织的草帽。这种草帽是女人选用白色的麦草,一根一根地衔接起来,编成长辫后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制而成。精巧的麦草帽是女人心灵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爱恋的寄托。因此,麦草帽不仅是防雨防晒的用具,更是爱的信物。这一屯堡老者头戴毡窝帽或包青布头帕,身穿长衫,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手提长长的竹子烟杆。有的小肚子上吊着牛皮缝制的“包肚”装钱币。毡窝帽如同江南水乡男人所戴的毡帽,一般用毛线或羊绒制品加工而成。老者们一旦戴上一顶毡窝帽一辈子不会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头上,因此,这种毡窝帽始终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一层油漆。一根精致的烟杆是老者们的宠物。提着长长的烟杆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气的显示。长约5尺的烟杆选用竹节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节越多越密为最好。用麻线或铜线编成网包裹竹根成为烟斗,用桐油经常涂拭烟杆,使长长的烟杆黑红油亮,非常诱人。烟杆上要吊金属链缀着的古钱币或核桃雕制品等饰物,既有装饰作用也方便把烟杆挂在屋墙上或手提行走。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安顺府志·民风》记“: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妇女的服饰,尽管年轻姑娘追求时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朴风采,但一旦结婚后,周围环境使然,仍恢复传统服装的样式。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在封建礼教的阴霾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女人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脚”使多少女子饱尝痛苦而流干了眼泪。而屯堡人却大反礼俗,不以脚小三寸为美,任其自然,悠哉乐哉。虽然被认为有悖时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称为“大脚”,但在那战事不断,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却为她们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说起“大脚”,在屯堡人中还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明洪武年间,国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节,皇城大放花灯,热闹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被民间的欢乐气氛所吸引,带着几个宫女、太监悄悄出宫去观赏花灯。一路上灯火辉煌,气象万千,把个皇后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经意间忘乎所以露出一双大脚被人看见,惊呼起来,惹得游人围堵观看。马皇后尴尬之余,扫兴地回到皇宫向朱元璋大发脾气。朱元璋笑而不语,事后叫人做了一双仿“尖尖脚”的粽子样大脚鞋给马皇后。马皇后穿上后,长裙笼住大脚,却露出一双翘翘的尖角。自此,皇后娘娘穿的“尖头绣花鞋”,屯堡人仿效着一代一代延续至今。这个传说虽有一点牵强附会,但联想到屯堡妇女那不忘祖规保留着的服饰头饰,可看到屯堡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是何等深沉。屯堡姑娘不仅绣鞋花,还要绣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种衣物图案。这些衣物图案多为花卉、鱼鸟之类的大自然生灵,她们把这些生灵绣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别具情趣。姑娘们一生绣出百余件花品,到出嫁“报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乡亲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数量多、质量好的绣制品自然会受到众口称赞。那对姑娘们来说是最好的评价。因为这些绣制品倾注着姑娘们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