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案主备人:闫冬艳一、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是自读课,是一篇写景诗歌,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写景诗歌,把握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同时学会把握意象,体会意境。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二、预习导学(一)知识梳理1.作者及背景张若虚,唐代(朝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诗歌体裁)。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二)读准下列字音滟滟(yàn)芳甸(diàn)皆似霰(xiàn)纤尘(xiān)扁舟(piān)捣衣砧(dǎo)(zhēn)西斜(xiá)碣石(jié)(三)本文以月为线索,“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四句诗精心选取的月升、月悬、月斜、月落四个位置。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整体感知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2.初读诗歌后,你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情景交融……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4.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6.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诗人的思路由“白云——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7.小结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心里会对那段春江,那处风月生出更多更好更美的浪花。四、目标检测1.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2.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3.“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清满江树”这一部分共写了两方面的内容,⑴写思妇怀人;⑵写游子想家。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五、分层配餐A组题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几句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B组题杂诗陶潜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凤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1.这首诗中写人生无常的名句是: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飘如陌上尘”一句,把人生喻为“陌上尘”,以“陌上”喻人生途程。3.《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诗和这个意思相近的两句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摘出能够表现诗人“桃花源”的理想生活的几句诗。落地为兄弟……斗洒聚比邻。5.“斗酒”,是说酒多还是酒少?“斗酒聚比邻”表现了陶潜什么思想?酒少。只要有一点酒,就聚邻共饮,大家一起来尽情地品味那亲密欢欣的韵味。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博爱的思想。C组题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描绘出来(兼作翻译)。(附小作文或翻译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自主赏析,是选读课。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教学重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二、预习导学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2.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2.①学生注意正音。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②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烟涛微茫信难求信:越人语天姥语(yǔ),云霞明灭或可睹或:势拔五岳掩赤城拔:我欲因之梦吴越因:脚著谢公屐著:(zhuó),迷花倚石忽已瞑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殷: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3.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