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赏析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城市的概念及基本要素•1.城市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2.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二、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夏、商、周):•1).城市由原始氏族聚落发展而来。•2).城市各种要素分布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1).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战国策》:“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2).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们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城市布局自由,形式多样;•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4.开放式街市期(宋——明清):•城市布局:开放式•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和运营:••1.城市选址原则:•1).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2).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3).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4).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5).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2.城郭之制:•1).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2).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3、都城布局:•1).方格网式规则布局•《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2).自由的不规则布局•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4、道路系统•5、都城绿化:•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6.防火问题:•1).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2).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3).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7、排水处理:•1).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2).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3).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4).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8.城市规模:•在周代城市的大小规模及类型以被纳入“礼制”之中“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实例:•1.汉长安的建设•1).建设背景•2).空间形态——”斗城”•“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3).空间布局特点•城市布局不规则,各宫分散•“七星抱月”的城市群•“八街””九陌”的道路系统•离宫别苑的建设•2.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1).建设背景•2).空间布局特点•——规整式棋盘布局•“百千家似棋盘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3.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1).元大都布局特点•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城市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考工记》城市布局的套用,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2)明清北京城布局的特点•凸字形的平面布局•城市布局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