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axfrightintensifies2001.9.11事件后,恐怖分子利用炭疽杆菌进行恐怖主义活动。FBI调查佛州发生的炭疽热事件炭疽Anthrax炭疽到底是什么?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变化的特点: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对马、牛、羊、猪、人都能引起感染。不同动物症状各异。该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古埃及叫做“第六种瘟疫”;在阿拉伯叫做“波期的火焰”;在我国的古代把炭疽叫做“痈”;家畜炭疽叫做“癀”。炭疽热在美国又被叫作“剪羊毛工人病”重点掌握1.炭疽主要临床和病理变化特征2.炭疽的临床诊断原则本节内容:1.概述2.流行病学特点3.临床症状4.病理变化5.诊断6.防制炭疽一、病原形态学: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s),G+,菌体二端平直,无鞭毛,能形成芽孢。炭疽杆菌形态芽孢结构培养条件: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成灰白色、表面粗糙,放大可见边缘有菌丝射出。生化特性:杆菌抵抗力不强,但芽孢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30-50年,150度60分钟方可杀死。被称为“不死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成的灰白色、扁平、边缘呈卷发状菌落二、流行病学特点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其次是带菌动物。病畜处于菌血症时,细菌可随分泌物、排泄物、破溃的肿胀部渗出液及天然孔的溢血排出。尸体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如处理不当,污染环境,可成为持久的疫源地。2.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经呼吸道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空气。人类炭疽以接触感染为主,与污染的皮毛、病畜产品接触而感染较多见。也可经吸血昆虫的叮咬皮肤传染。传染了的土壤、水源及牧场成为长久的疫源地。根据感染途径不同,临床上将炭疽分为:皮肤炭疽:人类由于受伤的皮肤接触病畜死畜或含有芽孢的皮毛、土壤及一些皮革制品时可能发生皮肤炭疽。肠炭疽:食入病畜、死畜的肉和喝了污染的水或病畜的奶可能发生肠炭疽。肺炭疽:吸入带有芽孢的尘埃可能发生肺炭疽,其死亡率高,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除了皮肤性炭疽热,其它炭疽热的死亡率都在90%以上。草食动物易感,马、牛、羊、鹿最易感,骆驼,水牛次之,猪的感受性较低,狗、猫更低,人对炭疽普遍易感。3.易感动物:4、流行特征:呈地方流行形式,在老疫区呈散发;多发于炎热的夏季,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江河泛滥时易发生传播。本病分布世界各地,我国解放前有暴发流行,现已基本控制,但个别地区仍有散发。2005年7月,我国贵州、宁夏、辽宁、吉林发生人炭疽,1人死亡此次疫情的所有患者在近期均从事过牛的饲养、屠宰、加工、运输等工作,全部患者均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病死牛肉或牛皮。败血症变化,发病迅速、高烧、呼吸困难、咽炎。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等变化。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桨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三、临床症状一般为1-3天,最长可达14天。2.病型:其病的经过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1.潜伏期:A、最急性型:多发生在流行初期,常发生于绵羊和山羊突然发病,全身战栗,走路摇晃,深度昏迷,呼吸困难,肺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在濒死后可见鼻流出血样泡沫,肛门及阴门流出不易凝固的血液。体温升高(40-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瞳孔散大,恶寒战栗,呼吸困难,脉博加快。粘膜发紫,病初便秘,腹泻带血,尿暗红色,泌乳停止,孕畜流产,濒死期体温急速下降,一般经1-2天死亡。B.急性型:常发生于牛、马C.亚急性型:多见于牛、马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一般为25天。常在颈部、胸前、腹腔下及直肠、口腔粘膜等处出现炭疽痈。肠粘膜有炭疽痈时,往往呈现腹痛症状。D.慢性型:主要发生于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四、病理变化:1.尸体迅速腐败,尸僵不全;2.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全,粘稠如煤焦油状;3.可视粘膜发绀、出血。4.皮下、肌间、桨膜下、肾周围结缔组织,咽喉部等处有胶冻样浸润及出血点。5.脾显著肿大至2-5倍,呈暗红色,软化如泥状,淋巴结肿大出血呈黑红色。6.炭疽尸体严禁剖检,并对尸体及场地无害化处理和严格消毒。五、诊断:1.临床诊断2.镜检3.分离培养4.串珠试验5.沉淀反应6.动物试验1.镜检最特异的诊断方法之一青霉素(0.5IU/ml)琼脂薄板涂布被检菌孵育2-3h炭疽杆菌菌体膨胀,形成串球状畸形2.串珠试验:被检病料稀释、煮沸20分钟过滤,取少许澄清液慢慢加入到炭疽沉淀血清小试管1分钟后两液面交界处出现白色沉淀环Ascoli氏反应(炭疽沉淀反应)死于炭疽的尸体组织中,含有耐热耐腐败的异性炭疽杆菌沉淀抗原。能与炭疽血清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3.沉淀反应在经常发生炭疽的疫区及受威胁的区域,每年都进行疫苗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第II号炭疽芽胞苗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每年注射1次,对新动物应注意补种。六、防制1.预防:2.治疗及扑灭的措施常用药物:(1)病初应用抗血清(2)磺胺嘧啶(3)青霉素(4)链霉素其它:扑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