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你知道孝文帝改革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吗?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后期:由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一、改革前期:建立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内容:484年下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高祖纪》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背景: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内容:485年颁布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对土地兼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三长制”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农民宗主北魏政权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目的:配合均田制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作用: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取代宗主督护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改革前改革后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农民北魏政权背景: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作用:改变原来赋税混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1、原因原因:(1)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直接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根本目的)二、改革后期: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一)、迁都洛阳学思之窗:想一想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平城文化冲突剧烈;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改革阻力比较大。洛阳曾是汉族帝王之都,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理由可以成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495年正式迁都平城洛阳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如何?皇上,不要再前行了!只要皇上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魏看图说话: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二)、移风易俗1.改革重点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接受汉族文化2.汉化措施:⑴易服装:⑵讲汉话: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⑷通婚姻:⑸改籍贯:⑴易服装:⑴易服装:⑵讲汉话: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北史》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⑷通婚姻:孝文帝亲自娶汉族崔、卢、郑、王、李五姓大地主的女儿为后宫,又为他五个弟弟娶汉族女儿为妻,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以示提倡。⑸改籍贯: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高祖纪下》(二)、移风易俗3.影响:(1)促进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本课小结一、改革前期:建立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二、改革后期: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一)、迁都洛阳(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