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活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台灣民俗活動製作人:朱昱任林禮權翁國翔岡山籮筐會說起岡山的籮筐會(有人稱大趕集),到今年為止已經有102年的歷史了。過去聽說台北縣也有一個,正確地點我忘了,之前據說有意廢除,不知目前是否還存在?所以,岡山籮筐會應是台灣僅存的唯一大趕集吧!籮筐會的由來遠在100多年前。要介紹籮筐會之前,首先我得先說明一下岡山的地理環境位置。岡山鎮人口目前約四十餘萬人,他的外圍鄉鎮有:田寮鄉、燕巢鄉、阿蓮鄉、路竹鄉、湖內鄉、永安鄉、彌陀鄉、橋頭鄉和梓官鄉。而岡山又正位於台南市和高雄市的中間,就因為他的地理位置相當特殊,所以在過去,岡山是一個相當繁華的所在地。我想因為如此,所以籮筐會的地點才會在岡山進行吧!?籮筐會一年有三次,分別是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八月十四日及九月十五日。在古早時代,籮筐會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存在的,像田寮、燕巢、阿蓮分屬山區,生產農產品,永安、彌陀和梓官位於海邊,所以有海鮮。在我孩童時代還住在山裡的時候,每次一到籮筐會聚集的日子裡,我們都會相當的興奮,我們山裡的物資相當缺乏,能有機會到大都會一逛,是我們夢想中的期待。而大人們會準備好要和別人交易的物品,用扁擔挑著,然後我們再從山裡走約二、三十分鐘的路程到稗尾等候客運車,從那裡搭車到岡山。在過去的籮筐會中,可以找到你要的任何農漁用具。像我們家是務農的,所以阿公就會挑選鋤頭、畚箕、斧頭之類的,如果是漁家,就有漁網、漁具等等…..,還有八仙桌、鄉下人在坐的長凳,當然還有一些民俗技藝及傳統,像青草、美濃紙傘,龍鬚糖……等。現在,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一代的人已少有人務農為生了,因此,現在的籮筐會漸漸也走樣了,變成了超級大商展,除了棺材之外,要什麼有什麼,真是叫人目不暇給。例如:愛花者,更有一整條花卉街,約百來個攤位任你選購。像今年共有1500個攤位,另有保留了50個民俗文化區的攤位,在這裡,你可以找到過去年代中的物品,例如:蓑衣、水缸…..等。過去曾有人也建議要廢除籮筐會,因為農業社會已不再,但是岡山鎮公所仍有意保留下來,至少留著它,鎮公所每年還可增加二三佰萬的收入呢(每個攤位500元)。今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已到了,錯過了這一次,還得等上近半年喔!你想來一看嗎?別忘了要開車比較好喔!但是從不塞車的岡山,每遇到籮筐會就會塞車,還有要注意您的皮包,小心扒手喔!自古以來,華南地區就是一個高溫多熱、鼠疫、霍亂、傷寒、瘧疾叢生的地方。時常發生瘟疫,面對突來的災害,一向以草木之富的中國人卻束手無策,以為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的作祟。在這種狀況下,尚鬼祁巫就成為治病的唯一方法。但是瘟神總是瘟神,誰也沒有辦法確定神麼時候他會發起脾氣,傳說之中,疫鬼的巢是在海中飄渺的海島。聰明的中國人終於想出一套美麗的神話,熱情款待之後,編造紙船送祂出海,希望祂們回到自己的老巢不再回來。燒王船但是,居民非常懼怕王船,傳說王船若不幸靠岸,不僅不能逃避,還得撿拾起並為它建廟或做醮普渡,否則舉莊遭殃。並且祭祀不可以太寒酸,不然惹祂們生氣。王船飄著的地方,對當地居民而言,當然是一種凶兆,但總有因祭祀而人丁興旺的。慢慢地,王船就退去恐怖的色彩,最後變成一個吉祥的神器。所以,「燒王船」祭典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一直是台灣地區最著名且最重要的廟會活動之一,它的原始意義是送瘟出海,如今雖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但仍存有濃厚的瘟神色彩,使得「王船祭」至今籠罩著神秘、嚴肅的氣氛。划龍舟的由來原是一祭水神的儀式,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為鄉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軀,時至今日,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龍舟需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使用,因此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都請地方首長祭拜水仙尊王,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眼睛,此即稱為「開光」。初五龍舟下水前,還要敲鑼打鼓,抬龍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眾燒香禮拜及放鞭炮,巡行後龍舟便入水比賽。划龍舟競賽開始,只見船上的選手在隆隆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划,河道終點處中插有錦標,看那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隊,而勝負往往僅在一瞬間。精彩刺激的比賽,亦吸引許多民眾在岸邊觀賞,為選手加油。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際,划龍舟不但愈來愈受重視,更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而觀賞龍舟競賽,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閒活動。這些年來,放水燈無疑已成為基隆中元祭的最引人的活動,甚至不少人誤認這便是祭典的全部。其實根據原意,放水燈的目的在為水路孤魂照路,邀請他們上岸共享普渡,唯有如此,才能使水、陸兩界陰客靖安。放水燈遊行的隊伍,都會極盡所能的製作水燈,甚至有高達一、二層樓高的水燈排,由於陣容浩大美麗,年年都吸引民眾熱情圍觀。放水燈前,岸邊還會請僧道誦經致祭,並準備牲禮及祭品。放水燈基隆中元祭放水燈的地點,在八斗子望海巷的公車總站邊。有人認為漲潮時放下水燈,象徵「潮」來「客」也來,水到「鬼」也到;另一種說法卻是,水燈飄的愈快愈遠,施放者愈發,因此喜歡選退潮時放下水燈,所以常見捲起褲管、撐竹筏推送的善男信女,絞盡腦汁「求遠求發」!「搶孤」是在搭設很高的「孤棚」上擺放供品,讓民眾搶奪,據說是為了嚇退留連忘返的鬼魂。由於搶孤深具危險性,清朝時下令禁止了一段很長的時間,1991年宜蘭縣頭城恢復舉辦搶孤,沿用舊習架設孤棚,但改善爭奪的方式。在搭建孤棚時有許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壇的人員必須吃素齋戒,戴孝者或做月子的婦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觸孤棚祭儀法器,以避免搶孤時發生不測。頭城搶孤搶孤在七月的最後一天午夜舉行,比賽時棚柱上塗滿牛油,參賽者以疊羅漢的方式,踩在隊員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後再向上攀登「孤棧」,在攀登過程中所搶下的食物則丟下供棚下的民眾撿拾,最後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獲神鬼庇護,將順風旗插在船桅上,可一帆風順滿載而歸。豐年祭花蓮縣的原住民大部份是阿美族人居多,每年在七、八月農耕收成之後,各部落中阿美族人就會舉行象徵慶祝豐收的「豐年祭」。豐年祭的阿美族語是Hisin,原始意義是「感謝神靈的宗教儀式」。祭典過程涵蓋了生活禮儀、歌謠、舞蹈的訓練,將部落的政治、文化’道德倫理融合在一個儀式中展現出來。近幾年來原住民的豐年祭已逐漸明顯的變質,不以阿美族的傳統祭祀來表達屬於自己的文化,反而以歌舞歡樂的表演方式來吸引觀光客。瑞穗鄉的阿美族豐年祭以奇美村最有特色及其文化特質,奇美村每年的豐年祭都能吸引許多的觀光客,最主要的是他們的舞蹈都有特別訓練過,且全村的老、中、少每年的豐年祭都會從全省各地不約而同的回到村裡,奇美村的豐年祭目前還保持著相當多阿美族的文化傳統及架構,在阿美族部落間具有最高的權威及指標意義。奇美村豐年祭的內容共分為三段:捕魚祭、迎靈祭、送靈祭。除此之外,村裡還有提供民宿及原住民風味小吃,在原鄉奇美的景緻下品嚐佳餚外,深刻體驗原始的文化生活也別有一番風味喔。舞龍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均以龍的傳人自封。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有著權力的象徵。但世上是否有龍之存在,尚待考証,外形如何亦無人得知。中國人深信龍是上能騰雲九霄,下能翻江倒海,每次出現都會風雲大變,雷電交加,具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為了對龍的尊敬和冀望,人們會在喜慶日子裡,舞龍熱鬧一番,祈求能趨吉避凶,並帶來吉祥與好運。時至今日,於舞龍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一種。舞龍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和改進,已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而不再是單純在喜慶節日中的一種娛樂節目。舞龍的動作千變萬化、花樣百出,再配合龍珠及鼓樂襯托,真是一種集武術、鼓樂、戲曲與龍藝於一身的文化藝術。龍藝運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歷久不衰,自有其存在價值,現在更精益求精,發展得多采多姿。龍藝運動會更上一層樓,將這傳統藝術發揚光大。舞龍的歷史龍是中國特有的產物,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舞龍自宋朝開始即已非常盛行,至今魅力不衰。龍的顏色,各地製作不同,或金黃、或青綠、或五彩、或火赤。可以在白天舞,也可在夜晚飛馳;夜晚的舞龍通常以火球開道。龍的長度由九節到十二節不等,每節大約一公尺到二公尺間。中華民國的三軍龍隊,每條巨龍長達一百二十公尺,重達百餘公斤,全身金光閃閃,由一百多位三軍健兒駕馭;每逢國家重要慶典,舞動起來器宇昂揚,猶似神龍現形。舞獅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是一種春節的慶典活動。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皮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祇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宋江陣的陣形《台灣民俗》一書中說:「宋江陣的陣形,傳係出自水滸傳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有頭手一人在中心指揮,另有三十多人,分成兩隊各十八圍作雙重,然後外圍列向左邊,內圍列向右邊交互打進。此時嗚鑼打鼓助其打勢。其所持兵器有藤牌八面、躂仔、單刀、雙刀各四支、鉤四支、叉三擬、齊眉棒二支、雙斧二支等。」鬥牛陣我國以農立國,農民對牛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鬥牛陣」就是基於這份情感發展出來的民間遊藝。鬥牛陣通說是台灣光復不久,由台南學甲鎮的大灣庄首創,所以稱為「大灣牛」。鬥牛的道具「牛」,是以竹或藤為架,身驅部分蒙上布料或皮革,頭部以紙、布一層一層裱褙而成,再以漆料彩繪。尺寸與真牛相同,道具由藝陣自行設計製作,分為「水牛陣」和「赤牛陣」。鬥牛陣的成員大約十個人左右,四個人撐演「牛」,兩人扮演牧童,這六人演來相當吃力,撐牛的身體要弓著腰,撐牛頭的還要把牛頭耍得像真牛一樣;還有三四個人是替換及敲鑼打鼓的樂工,鬥牛陣的表演除了迎神賽會外,有些人家在婚喪喜慶的場合,也請來表演增加熱鬧。表演的內容如下:兩個牧童各牽著自家的牛來草地吃草,不料兩條牛突然為了爭吃草打起架來,牧童先是勸架,各管各家的牛,對方卻趁虛而入,兩個牧童為護著自家的牛,互打著對方的牛,於是變成人跟人大打出手。內容簡單,卻是描述莊稼人家的心聲,在鄉間很受歡迎。八家將「八家將」雖名「八家」,實際上成員頗不一致,有4人或6人成陣,8人、10人、12人成陣,演變至今甚至16人、32人成陣的都有。所以有些團不稱「八家將」,而稱「什家將」,更有改稱為「家將團」,以涵蓋所有的陣團。不過,民間習慣上還是都稱作「八家將」,主要是他的「主角」還是八家,這和前述的來源傳說與歷史典故有關。八家將的裝扮大致是頭戴盔帽,身穿戲袍(外手在肩上,內手在腋下),腳著草鞋(套襪、繫鈴),外手執扇(黑、白、紅、花皆有)、內手拿法器,再配上一個五顏六色的大花臉(事實上臉譜的畫法有典故和儀制定規),這就是他們常見的模樣。操演之前的家將,都需先行化裝,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也就是操演開始,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威風凜凜。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實際上八家將操演的主要內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擊、有圍捕,行進時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擺動雙臂和法器,以製造威勢、壯大陣容,產生震嚇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魚枷、蛇棒、戒棍、火盆、木桶、鋸刀、法扇、黑旗、瓜錘等;至於圍捕陣法則有「踏四門」、「走七星」和「八卦陣」等。八家將所有的成員原本各有嚴格的規制和依據,但如今不論是臉譜還是裝扮、法器,各團都有很大的差異,真正畫對了臉譜或規制而裝扮者,實在少之又少;而對八家將來源典故模糊化的結果,使得許多家將團隨處依附各地不同的神祇,甚至是自我成團,不依附任何主神,只要廟會一到,就跳出來趕熱鬧。如果因為這樣,能提供給社會一個多釆多姿、各有特色的繽紛世界倒是可喜的現象,但整體而言,由於今天的社會對八家將認知體系的缺乏,家將團已缺乏嚴整的紀律了,如成員多半是紋身者,開面後常見抽煙、嚼檳榔、講粗話,或成群結隊的嬉鬧玩笑、看電子琴花車表演,不喜歡讀書的青少年、學童將他當作逃避課業的庇護所,法器戒具當作耍狠的行頭,甚或與乩童、靈媒混為一體,當街起乩砍得滿面鮮血……,這些都和他的「神將性格」格格不入,給一般人留下不良的印象,而降低了他在民俗文化的藝陣地位,造成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