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国内已知的有385种,常见的有30多种。1.按水稻害虫的危害部位和危害方式,四川常发生且危害重的主要害虫可分为4类:①蛀茎害虫:主要为3种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②食叶呈缺刻的:稻苞虫类(直纹、曲纹、隐纹稻苞虫)③吸食汁液的:稻飞虱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稻叶蝉类(黑尾、白翅和电光叶蝉)和稻蓟马类等。④食叶肉残留表皮的: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水稻害虫概说①常年发生且为害严重的:稻螟、稻飞虱、稻叶蝉、稻蓟马、稻纵卷叶螟。②局部发生且为害严重的:川西盆地边缘的稻苞虫,西昌等地的稻根叶甲,川东南部的稻杆蝇。③普遍发生但为害不重的:稻蚜类、稻螟蛉、蝼蛄、稻眼蝶、稻蝽类。④局部发生为害较轻的:如内江和一些山区的稻摇纹,山区的稻蝗类、稻象甲、稻负泥虫,泸县、涪陵等地的条纹螟蛉,万县、开县、成都、梓潼等地的稻叶甲。⑤间歇性大发生的:如粘虫(1958年姚桥乡大发生)2.按水稻害虫的危害程度,四川可分为5类:原通称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我省常见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均属鳞翅目,除大螟属夜蛾科外,其他2种均属螟蛾科。分布三化螟东南亚和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去区的重要害虫,国内分布北界为山东烟台附近。二化螟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国内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东自台湾,系至新疆的昌吉和乌鲁木齐,但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的丘陵山区发生较重。大螟国外分布于东南亚产稻国家。国内分布北线为陕西周至、河南信阳、安徽合肥、江苏淮阴大致再北纬34度一线。稻蛀螟类危害三化螟是单食性昆虫,只危害水稻。二化螟食性较杂,主要寄主有水稻、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大螟主要寄主除与二化螟的近似外,还可为害棉花、杂粮等作物。三化螟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生长点被破坏,中心叶干枯),孕穗期造成“死(枯)孕穗”(即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不能散开),抽穗期成“白穗”(穗粒干白),黄熟期成“虫伤株”(外表与健穗虽无甚差别,但会造成大量瘪谷)。二化螟和大螟在苗期和分蘖期先为“枯鞘”,后转为枯心苗。枯鞘二化螟和大螟在苗期和分蘖期先为“枯鞘”枯心苗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生长点被破坏,中心叶干枯)枯孕穗孕穗期造成“死(枯)孕穗”(即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不能散开)健穗和白穗抽穗期成“白穗”(穗粒干白)大螟为害玉米状大螟为害玉米时,前期表现花叶(心叶展开后呈现不规则的伤痕)或枯心,后期蛀茎,蛀孔大,排出大量虫粪堆积蛀孔处,遇风易折断。三化螟成虫和卵块特征雌前翅三角形,黄白色,翅中央有1黑点。雄前翅中央有1小黑点,自顶角向后有1列黑点组成的斜纹。卵块似半粒霉黄豆。大螟成虫和产卵特征成虫前翅宽而短,自翅基部向外缘有1条暗褐色纵纹,该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卵粒在叶鞘内侧排列成2~3行。二化螟成虫和卵块特征前翅长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卵粒排成鱼鳞状。三化螟幼虫特征老熟幼虫黄绿色。腹足不发达,趾钩为1行1序扁圆形。大螟幼虫特征体肥大,胸腹背面桃红色,腹足发达,趾钩1行单序半环形。二化螟幼虫特征老熟幼虫体背有5条棕红色纵线(背线、亚背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1行3序环形。三化螟生活经过及习性年世代数因地而异(2~7代)。四川盆地多数地区4代,海拔1800m以上的地区2~3代,西昌2代。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次春气温在16oC时开始化蛹。成虫趋光性强,有趋绿产卵的习性。卵块多产于植株上部2、3叶的叶尖部。卵经10~12天(早春)或6~8天(夏秋)孵化。通常1头蚁螟侵入1稻株,从孵出到侵入,平均需时40~50分钟。这段暴露于稻株茎叶上的时间是利用触杀剂毒杀蚁螟的好时机。蚁螟能侵入为害不同生育期的水稻,表现不同的被害状。从水稻生育期看,分蘖期和孕穗期最利于蚁螟蛀入,是2个危险生育期。卵块田间分布型为随机分布。田间有枯心团或白穗群。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幼虫后大多蛀食到稻茎基部10cm以下作薄茧化蛹。化蛹时头部一般向上,少数向下。末代幼虫老熟后,向下钻行于稻茎基部越冬。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成都下/4-中/5(下/4-上/5)中/6-中/7(下/6-上/7)下/7-下/8(上/8-下/8)中/9-中/10(中/9-上/10)雅安上/5-上/6(中5-下/5)下/6-下/7(中/7-下/7)上/8-上/9(上/8-中/8)上/9-下/9(中/9)三化螟各代发蛾期(1957年)*(盛期)国内1~5代,四川2~3代,盆地3代,半高山地区2代,西昌2代,雅安2~3代。二化螟以4~6龄幼虫主要在稻桩及稻草中越冬,还有在茭白、野茭白、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在稻桩和稻草中越冬的比例与割稻草高低、栽培品种和秋季雨水多少有关。秋季雨水多,幼虫向根部迁移慢,稻草中越冬的虫数就多。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耐低温,春季耐雨湿,迁移能力强。未成熟幼虫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蛀入麦类、油菜和蚕豆茎杆中为害。二化螟生活史和习性二化螟生活史和习性由于越冬虫龄不一,越冬环境小气候复杂,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很不整齐。一般在茭白中的最早,其次是稻桩,再次是春暖侵入夏熟作物的,在稻草、田埂杂草中越冬的最迟。各越冬场所的羽化期依次相隔10~20d,因此,越冬代蛾发生期常持续2个月左右,其间常出现2个以上的蛾峰。二化螟发育起点温度比较低,故每年发生期比较早。越冬幼虫一般在11℃时开始化蛹,15~16℃开始羽化。在成都地区,越冬代螟蛾4月中旬始见,下/4-上/5盛发;第1代蚁螟盛孵期在中/5,第1代蛾盛发期在上/7-下/7;第2代蚁螟盛孵期在中/7,第2代蛾盛发期在上/8-下/8。二化螟习性大致似三化螟。成虫昼伏叶出,趋黑光灯更强,灯下诱得雌蛾多于雄蛾,且多为未产过卵得雌蛾。成虫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再过1d即产卵。每雌产卵2~3块,每块含卵1代平均38.7粒,2代82.6粒。雌蛾喜在夜色浓绿及高大粗壮的稻株上产卵。在杂交稻上产卵较常规稻多,水稻生育期中以处于分蘖期和孕穗期的产卵最多。着卵部位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不同,秧苗至分蘖期多在1~3叶离叶尖3~6cm处,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多在离水面7~10cm的第2叶鞘上。二化螟生活史和习性蚁螟孵化后,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2~3d后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痕迹,7~10d后枯黄,即为枯鞘期。枯鞘期是查枯鞘和防治的重要时期。幼虫2龄后开始蛀稻茎,再形成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侵入率与水稻生育期关系不大。如食料不足,则分散转株为害。在天气干燥缺水、稻株生长受阻时,转株频繁。二化螟生活史和习性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内侧化蛹,越冬幼虫在稻桩、稻草和夏熟作物的茎杆中化蛹。在稻天田内化蛹的部位,常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升降。蛹期生理转化旺盛,耗氧量大,灌水淹浸会引起蛹大量死亡。在25~30℃恒温条件下,各虫态历期:卵期为5.8~9.1d,幼虫为30.5~44.4d,蛹为5.8~9.1d。二化螟生活史和习性二化螟各代发蛾期*(盛期)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成都中/4-上/5(下/4-上/5)下/6-下/7(上/7-下/7)上/7-下/9(上/8-下/8)1956年苍溪中/4-下/5下/5-下/7中/7-中/91966年泸县下/3-中/5(中/4-下/4)上/6-中/(上/6-下/6)上/7-上/9(中/7-上/8)1956年四川、重庆3~4代,成都3代,雅安3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少数以3~4龄幼虫在稻桩及其它寄主残株和禾本科杂草茎杆及根际越冬。越冬幼虫有遇淹水逃逸习性。早春气温达11℃以上越冬幼虫陆续化蛹,气温达12oC以上开始羽化。有世代重叠现象。大螟生活史及习性第1代主要危害玉米,第2代才转移到水稻上为害。第3~4代危害水稻。成虫昼伏叶出,趋光性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成虫有趋向粗壮高大植株上产卵习性。第1代卵大多产在5~7叶的玉米植株下部的第2~3叶鞘内。初孵幼虫群居叶鞘内危害,2龄后分散蛀茎。受害茎孔大,虫粪多而稀,以后造成枯心苗或断株。若心叶未展时受低龄幼虫为害,则心叶展开后呈不规则伤斑,或吃去叶肉留下半透明表皮。老熟后于茎杆内或叶鞘内化蛹。大螟生活经过及习性大螟产卵部位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水稻处于孕穗期,大部分卵产在穗苞上(即剑叶的鞘内),叶鞘内较少,其它时期则产在叶鞘内侧。一般,以稻田边5~6行卵量最多,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幼虫孵化后在叶鞘内群居取食,形成“枯鞘”,2龄以后,从稻株基部以上3~4节处咬孔侵入为害。幼虫蛀食多不过节。幼虫一生能为害3~4株水稻。被害茎秆,虫孔大,并排出大量虫粪,易与二化螟、三化螟相区别。老熟后在稻田距水面1寸左右的枯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大螟生活经过及习性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成都下/4-上/5中/6-中/7上/8-上/9雅安下/4-中/5上/6-中/7中/8-中/9泸州中下/3-上/5中下/5-上/7中上/7-上中/8下/8-上中/10大螟各代发蛾期1、气候冬季温暖干燥利于螟虫越冬,而冬季低温对三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有一定的影响。如,1月份低温达-4oC到-20oC的条件下,持续2~3d,三化螟越冬幼虫死亡率达95%。越冬场所过于干燥,对螟虫不利,不仅会推迟化蛹,而且有致死作用。水稻螟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早春气温对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影响较大。若春季温暖干燥,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会提早,发生量增多;反之,春季低温多雨,越冬螟虫化蛹和羽化延迟,发生量减少。二化螟每年发生比三化螟早,但大螟发生最早。温暖多湿利于三化螟卵孵化和侵入。夏季高温(30℃以上)干旱对二化螟幼虫发育不利。2、食料水稻是影响水稻螟虫发生与为害的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螟害程度的轻重,取决于螟虫的数量和水稻的危险生育期是否和蚁螟盛孵期相吻合。水稻品种和长势亦与吸引螟蛾产卵有关。水稻抗螟性与稻株中硅的含量有关,稻株中苯甲酸、水扬酸对二化螟有较高的毒性。稻酮能引诱二化螟前来产卵。3、栽培制度栽培制度的改革使稻田螟虫优势种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50、60年代稻螟种群以三化螟为主。70年代中至80年代后期,三化螟由原来优势地位降为次要地位,二化螟成为了优势种群。同时,大螟的发生和危害也有所加重。90年代以来,三化螟在各地又大幅度回升。4、栽培技术许多栽培技术都与螟害程度有关。5、天敌种类多卵寄生蜂: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Ashmead、等腹黑卵蜂TelenomusdignusGahan、长腹黑卵蜂T.rowaniGahan和三化螟啮小峰TetrastichusshoenobiiFerrière幼虫寄生蜂:中华茧蜂BraconchinensisSzepligeti等8种茧蜂,褐腹瘦姬蜂Trathalaflavo-orbitalisCameron等11种姬蜂。1、发生期预测方法:期距法。手段:灯测(三化螟和二化螟均有趋光性)发蛾高峰期。2、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①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②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3、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①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②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测报方法水稻螟虫的防治,应根据螟虫的发生规律和水稻栽培制度及生长情况,采用防、避、治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则采取挑治轻害代,普治重治重害代。1、消灭越冬虫源清除稻桩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农家肥,重施硅肥,每亩施硅钙肥20~25公斤。3、人工拔除虫伤株水稻螟虫防治技术4、化学防治水稻分蘖期和破口期是重点,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在各代螟卵孵盛期用药。具体时间:川西北第1代以防治二化螟为主,约在中下/5,第2代重点防治二化螟,兼治大螟,约7月中下旬。常用药剂种类和用法:①20%康宽悬浮剂10ml/667m2②5%锐劲特悬浮剂,303~40ml/667m2。③25%三唑磷乳油150ml/667m2④三唑磷与阿维菌素的复配剂20%三唑磷·阿维菌素乳油5、生物防治①保护天敌②微生物农药的利用杀螟杆菌(每500g菌粉含2600亿孢子)280~500g。③性诱剂防治韩国试验用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sp.和Steinernemasp.防治二化螟,效果达47.3%-100%;在印度有学者试验用性激素混合物缓释,干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