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抚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沈阳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抚顺实现经济转型、体制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抚顺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抚顺实际,编制《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抚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领导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两个不低于”发展目标。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完成预期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3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超过预期目标7.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1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倍,超过预期646亿元,年均增长37.8%。2.发展空间显著优化。“十一五”按照“西进、北拓、南治、东优”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区两带”调整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城市发展格局,进行了全市区划调整,加快了新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确立了建设“两城两带”城市发展目标。西部——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实施了经济开发区向建设沈抚新城的转变。东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具有国际规模和水平的石化产业基地,开始实施向建设石化新城的转变。南部——围绕矿区转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带架构。中部——沿浑河流域,重新规划设计,建设浑河文化生态景观带。北部——加快城东新区、葛布北沟、将军北沟、高尔山等地区开发,推进城市居民向城市北部迁移。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未来抚顺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3.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全市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并在重点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国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市累计完成国有企业改制286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5.6%。改制后的企业产值、利税大幅度上升,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抚顺铝厂并入中铝后得以起死回生,改造步伐加快,产能实现翻番;新抚钢转制后由亏损变为盈利,上缴税金大幅增加;挖掘机厂转制后,不断开发新产品,产品出口份额、销售收入、利税大幅增加。全市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带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35%提高到2010年的60%,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林权改革成为全省的典范,全市完成林权改革面积883.5万亩,占应改总面积的99%,林业产值由林改前的40亿元增至127亿元,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事转企人数达到1.2万人。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完成10亿美元,外贸出口五年累计完成30.3亿美元,域外引资到位额五年累计完成117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4倍、2.2倍和5.3倍。4.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十一五”全市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省内首条城际轨道交通建成并按期投入运营。新增5条连接沈阳的高标准公路,沈抚公交实现无缝链接,新建高速公路263公里。实施2座互通式立交桥和14处道口平改立工程建设,结束了我市铁路道口交通拥堵的历史。取消东岗收费站,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消除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全面实施城市公用设施改造工程,大力提升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管网建设水平,其中改造城市道路313条(次),改造供水管网121.2公里、排水管网60多公里、供热管网47公里、燃气管网17公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全市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6座。浑河(抚顺段)水体有效控制在国家四类标准以内,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0天。5.和谐抚顺建设取得新成就。“十一五”全市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基本解决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预计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00元,年均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3元,年均增长13%。实施了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投资52亿元,拆迁棚户区318万平方米,新建安置用房463万平方米,使32万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并启动危旧房屋改造。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2.7亿元,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扩大了就业规模,并突出抓好棚改回迁居民再就业工作,棚户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6.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全市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是历史上投入最多的时期。教育事业重点实施了基础教育校舍安全工程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了近百所各级各类学校,地方大学整合搬迁项目开工建设。卫生事业实施了基本医疗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3所县级医院、47个乡镇卫生院、184个村级卫生室、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和公立医院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市中心血站、疾控中心、传染病院、精神病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以及矿业集团总院、石化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实施了改造。文化事业实施了县乡文化站所建设,进行了雷锋纪念馆、平顶山遗骨馆和战犯管理所“两馆一所”改造,大剧院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了清永陵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永陵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工程。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抚顺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旧城区改造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体制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二节“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十二五”时期,是抚顺经济社会开始发力、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的最佳时期,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建设力度空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不断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这些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困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辽宁看,全省正处于加快推进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辽宁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辽宁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快车道。但辽宁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比重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等。从抚顺看,“十二五”时期,是抚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抚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奋力拼搏,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显现良好的发展基础,尽管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但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发展定位上,经过努力探索,基本方向和总体设想已十分明确;在发展布局上,经过不懈努力,趋于合理的城乡布局和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在发展基础上,经过大力实施重大项目、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已积聚了巨大的发展后劲;在发展氛围上,经过全面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热情空前高涨,一个人人思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市的重大机遇,以富民强市、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用增量带动结构优化,用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用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构建“两城两带”发展格局,做强县区经济,强化社会建设,抓好生态恢复,改善软硬环境,实现抚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抚顺建成生态型工业强市。第二节基本原则1.科学发展原则。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全面推进“退二进三”,强化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合理布局生态区、居住区和产业集聚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生态型城市。2.创新发展原则。坚持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3.和谐发展原则。坚持把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方向,在发展经济同时,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上,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抚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到达全省先进城市行列,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即高于抚顺“十一五”时期平均发展水平和高于全省“十二五”时期平均发展水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全面实现抚顺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域外引资到位额年均增长30%。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4%、95%、10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年均增长4.1%。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城市集中供热率分别增加到99%、96%、85%。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增加到39%,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0%。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72%。城镇化率达到75%。三次产业比例为5∶56∶3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5%,人均公共绿地年均增长6.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城市环境空气二级标准天数大于300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大伙房水库达到Ⅱ类水体标准。完成国家规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第三章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构建“两城两带”城市发展格局。第一节全面完成沈抚新城建设沈抚新城作为沈抚同城化的切入点、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构筑抚顺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增长极。按照国际水准规划建设新城,完成水系景观、生命之环以及50个城市综合体和商住组团开发,建设有博大亲和力的生态宜居之城。打造国家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煤矿安全装备、工程机械装备、石化及输变电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