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五: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考题为引导参赛作品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参照了第十一届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并咨询历届“京师杯”和“挑战杯”有关指导老师和专家拟定了本次哲学社会学类参考题目。对于自然科学类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参赛作品,竞赛组委会不给出参考题目范围,仅列出近两届参加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的部分作品题目供同学们作为选题和构思的参考借鉴。总的要求是:鼓励参赛同学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开阔视野,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增长才干,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经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哲学社会学类的参赛作品鼓励在某一学科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或基于具有广泛性和说服力的一手调研数据得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并可结合自身原有课题或参与导师课题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成果的作品参评。自然科学类和科技发明类作品鼓励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公开发表文章、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竞赛)进一步研究得出成果的作品参评。对于优秀的作品竞赛组委会将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和专家辅导,并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所列出的往届具体获奖题目仅供参赛同学构思选题参考。2哲学社会学类参考题哲学类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11、新形势下信仰问题研究。经济类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11、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3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17、民营企业中业主和雇员关系问题的案例研究。18、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研究。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3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法律类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49、刑事法律问题完善研究。10、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2、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14、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5、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17、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社会学类1、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6、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9、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10、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1、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典型调查。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3、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14、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51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1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2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4、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25、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教育类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3、估计创新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研究。4、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5、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实践调查研究。7、各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的典型调查。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1、各地城镇解决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12、在大中小学逐步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典型经验调查研究。13、各地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举措和事件调查研究。13、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新矛盾新问题调查研究。14、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管理类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6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3、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4、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5、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6、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研究。7、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8、我国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和再创业问题调查。9、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0、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12、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14、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15、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6、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17、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1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19、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20、市政管理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调查研究。21、各地现行户籍制度渐进改革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哲学社会学类部分往届获奖作品名称1、《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及未来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基于豫鄂川赣四省的调研》2、《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3、《城区乞丐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豫两地调查为例》74、《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5、《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个案研究——关于如东市C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问题的调研分析》6、《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生存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广州、南昌、成都四地的农民工调查报告》7、《大学生短期支教效果调查——以西部阳光行动为例》8、《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研究》9、《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历史解读和反思》10、《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个案的田野调查》11、《我国纵向府际关系法治化调查报告——基于十四个省、直辖市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12、《中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研究(1978-2008)》13、《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14、《天津滨江商厦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对光顾滨江商厦“80后”顾客的专项调查》15、《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探究——基于5.12大地震后绵阳市一线干部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16、《震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17、《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资源资产化改革法律问题研究》18、《规范农村民间借贷,拉动农村内部需求——2008年山西省农村民间借贷发展情况调查》19、《从“中西混同”到“中西分立”——对中国宪法学教材的反思与展望》20、《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21、《东北亚能源合作系统研究》822、《“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23、《换一片土壤同样绽放——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保护因素研究》24、《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25、《历史与现实的冲撞与融合--现代城市建设与古文物保护问题研究(以西安为例)》26、《“宅”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生活观念和状态的影响研究》27、《农户借贷行为与二元金融联动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千社万户的调查》28、《农村教育出路究竟何在?——“千村调查”实证研究》29、《我国部分地方迷信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研究》30、《大学生团队创业因缘模式探讨——求解大学生创业二元悖论的新思路》3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现状与规范发展研究——基于六省十县的调研分析》32、《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33、《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学有所教——基于常州市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34、《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35、《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36、《乡村赌风的新趋势与文化治赌的新路径——来自皖浙农村的调查报告》37、《旧城新补丁——基于“补丁”概念的绍兴蕺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38、《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以在杭高校为例》39、《民间信仰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40、《村落祠堂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基于温州市莘塍镇50个祠堂的整体研究》41、《“新医改”引领下的农民健康档案管理研究》942、《日语句酷》43、《人民币“区域货币锚”效应研究——基于一个博弈模型的分析》44、《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45、《农民“村转居”后的社会心理状态——对全国十省百区万户的调查》46、《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47、《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48、《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49、《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50、《福建省房地产泡沫测定研究》51、《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福建省财政支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以厦门同安和三明沙县两地的实证调查为例》52、《海西客家饮食发展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