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月15日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序言“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跨越,“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48.0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8%,超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0.52亿元,年均增长23.5%。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外引内联,促进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钢铁、能源、钒钛、化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飞跃,攀枝花机场建成通航,西攀、攀昆高速公路建设按计划推进,县乡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城市改造、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加快,一大批城市公用设施、商贸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取得成效,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按照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了社会事业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4元,比2000年增加23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3元,比2000年增加102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对特困职工和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加大,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在总结“十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化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产品产业链较短;生产力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服务业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二是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仍是“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制约攀枝花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仍然不高。煤炭资源难以支撑铁矿资源持续开发。烟粉尘排放量不断增加,超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四是就业压力很大。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成长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备。五是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需要,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现象仍然存在。六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岗位不足,收入渠道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呈下降趋势。农村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并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移的体制不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十一五”期间市委、政府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编制并组织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攀枝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根据《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突破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和交通、环境、体制等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强、投资环境优、人居环境好、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化大城市,为攀枝花发展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推进跨越式发展。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立足资源、依靠科技、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面向市场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适度投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循环利用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攀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企业创新为主体,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方针,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区域合作,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推进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突破。第二节发展目标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建成现代化大城市,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实现和谐繁荣攀枝花。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结合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必须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此,要切实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预期为13.5%,力争达到15%左右,到2010年突破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000元以上。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社会发展目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预期寿命74.5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6%。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加快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到100%。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十一五”期末,全市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3人以内。——城乡发展目标。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县城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大中小结合,分工与协作紧密的不同层级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8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左右,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0%以上,市区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人民生活目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1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的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推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济,提高对弱势群体的福利和保障水平。第二章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节空间功能分区根据攀枝花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区域的自然、经济、资源、环境特征,通过对经济、人口、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全市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一)核心经济区。指具备较好基础和条件,具有较强的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主要包括东区、西区以及仁和区的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布德镇、总发乡、太平乡。该区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按照“优化整合,率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多中心的组团式总体布局;美化生活空间,创造适宜人居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布局,相对分类集中,发挥聚集作用,增强经济实力,建成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吸引和辐射区域。(二)重点开发区。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好,有一定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主要包括米易安宁河流域的弯丘—攀莲—垭口产业带和盐边县的新九—红格—安宁—桐子林产业带。要按照“发挥潜力,快速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重点建设白马、新九矿区,使该区成为新的原材料基地;以红格温泉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严格控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小城镇建设,使该区域逐步成为攀枝花新的增长极。(三)生态经济区。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差、经济和人口聚集能力有限的区域。主要包括雅砻江流域、三源河流域和大河上游流域。要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该区域生态、水能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度假区、水电能源基地和绿色农业区;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生态保护区。指自然植被保存较为完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主要包括米易县西北部、盐边县西北部,以及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区域。要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增强自然调节功能,使之成为下游河谷地区良好的生态屏障。加快生态扶贫步伐,逐步引导该区域人口向外转移;适当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和以名贵中药材、地方土特产品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为了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发展,必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实行土地供给合理倾斜。二是投资要按照有利于实现区域主体功能的目标进行安排。三是完善鼓励人口有序流动的政策,引导人口的平稳转移。四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对生态经济区和保护区的转移支付。五是改进目标管理,对不同功能区的考核要各有侧重。第四节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一)特色水果。充分发挥光热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芒果、枇杷、石榴、脐橙、酿酒葡萄等水果基地和板栗、核桃等干果基地。加大水果的保鲜、储运、加工和销售力度,延长产业链。“十一五”期末,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15万吨。(二)早市蔬菜。加快优良品种的研发、引进,推广先进的栽培、保鲜、储运及加工技术,发展精细菜、特色菜,扩大鲜食豌胡豆、鲜食玉米等菜用粮种植面积。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十一五”期末,早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45万吨。(三)优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