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党组织创新建设加快和谐新农村创建步伐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创建步伐。“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行政村规模的重新调整,使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了许多新挑战、新机遇和新任务,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嵊州市以行政村规模调整为契机,通过以理念创新转变工作思路,以设置创新整合组织资源,以机制创新提升作用发挥,以载体创新永葆党员先进,以评价创新激励创业强村,为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坚持工作理念创新,使农村党组织建设与时俱进创新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在行政村规模调整中,要创新农村党组织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创建步伐,必须树立新的工作理念,以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一要树立全局理念。从统领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配好村级班子、建强村级组织、用活农村人才等来实现农村党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村创业富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要树立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工作模式,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引领发展、服务发展、以实干求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树立服务理念。基层党组织要团结群众共同奋斗,应把服务群众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拓宽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在提供服务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四要树立和谐理念。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矛盾,并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通过科学设置和有效运作,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化解矛盾、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促进和谐、带动和谐的作用。理念的创新必然带动工作思路的创新。嵊州市针对全市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基础差、发展悬殊的现状,科学决策,规范程序,依法操作,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以“经济调强、规模调大、班子调好、布局调优”为目标,把全市1077个行政村调整为464个,调减幅度达57%。村均农业人口由523人增加到1214人,村均面积由1.66平方公里扩大到3.85平方公里。其中,全市3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10个,1000人以上的有309个,规模最大的村(金庭镇华堂村)达到总户数2072户、5851人、村域面积13.25平方公里。此次调整,极大地整合了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集聚了中心发展、规模发展的功能,化解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村党组织的融合和重新设置,扩大了选人视野,减少了运行成本,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产生了“以大带小,以强扶弱、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联动效应,对统筹推进和谐新农村更快、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坚持组织设置创新,使农村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科学设置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迫切要求。结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嵊州市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强核心、固根基的“三大原则”,力争实现“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而一直以来以建制村为主的农村党组织设置,已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种养结构多元化趋势不相适应,需要打破单一模式,适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等原则相并重,创新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嵊州市抓住机遇,根据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各村实际,综合考虑,不搞一刀切,寻求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全市村党组织中设总支的有14个村,设支部的有450个村,其中14个总支下设支部共38个。尤其是针对农村产业化发展方向,探索在产业化程度较高、党员活动频繁的各类基地、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等农业产业化链条上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其中,石璜镇设置了花木专业社支部,崇仁镇张家村构建了村党总支下设企业支部和村支部,富四村构建了村党总支下设创业基地支部和村支部新型组织模式,此外,三界镇针对该镇在外出党员集中的上海市,设立了外出党支部,开辟了农村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2.坚持以创新强核心的原则。村党组织设置的调整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要以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嵊州市按照地相邻、人相亲、习相近、史相袭,统筹考虑,细致琢磨,科学确定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党员从业结构、流动状况,设置了符合发展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的村党组织,特别是选优配强了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全市党支部职数从调整前的2332名减少到1670名,减少了662名,党(总)支部书记从1070名减少到464名,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8.3岁,较好地提高了整个农村干部队伍的素质,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3、坚持以创新固根基的原则。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心。作为处在农村最基层的村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设置方式的调整必须要以加强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为立足点,必须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嵊州市在村党组织设置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选任、村级组织运作机制、组织阵地建设及新村命名、村集体资产处置等重点环节,广泛了解村情民意,汲取群众智慧,最终确定出了密切联结党心与民心的组织设置最佳方案,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坚持运作机制创新,使农村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组织制度建设是推动基层党建的重要保证。农村党组织必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以新党章为核心的组织制度体系建设,以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来推动农村和谐。在这方面,嵊州市对行政村规模刚刚进行调整且村级组织换届在即的特殊实际和特定背景,防止因规模扩大而出现村级“管理断层”,对村级组织运行、议事决策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集体资产、经济合同、印章管理制度等进行了完善,使制度更加规范、内容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简便。同时,抓住机遇,从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运行实效,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入手,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1、探索健全农村党建领导责任新机制。健全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领导责任制,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关键。随着行政村规模和村党组织的调整,嵊州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探索健全农村组织领导新机制,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一是建立重村强村扶村机制。市委每年对事关村级组织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今年12月初,嵊州市委就着重调研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组织建设情况及明年村级组织换届准备情况;市委中心理论学习组每年进行专题讨论;市委常委会每年开好一次专题研究会,制订政策,出台措施,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二是扎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在村级层面,乡镇(街道)党委每年与村签订党建责任状,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衡量村级班子运转正常与否、评议村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依据;在乡镇层面,增加村级组织建设在乡镇年度考核中的比重;在市级层面,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及市级机关部门联系村制度,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到村、乡镇(街道)班子成员联系到农户的制度。今年嵊州市在开展“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中,实行市领导挂牌督办制度,针对矛盾积累最深、情况最为复杂、化解难度最大的四个重点矛盾问题复杂村,市级领导亲自挂帅化解矛盾;三是深化完善农村驻村指导员制度。实行专职驻村和“村助理”相结合,尤其是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乡镇机关干部脱线专职驻村,大力推进“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创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此外,针对当前乡镇党建工作责任不断加重、党建工作缺乏专人负责的现状,嵊州市在各乡镇(街道)探索设立专职组织员队伍制度,以加强对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指导。2、探索深化民主治村的管理新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和谐新农村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组织运行难现状,嵊州市积极探索既符合民主要求,又体现高效原则的村级民主管理规程,推广深化“八郑规程”,即在全市464个村构建村治方式从“村官治理”向“村民自治”转变,强化工作流程,实行民主决策,规范公开方式,建立“谈、听、评”制度;构建村治职能从“行政事务管理”向“公共服务管理”转变,引导各村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农民素质提升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规划;构建村治和谐从“事后矛盾调解”向“事前自主化解”转变,着重在各村建立党员联户、村民代表联村民、村支委联外出党员等机制,订立村规民约、健全公共应急机制等,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同时,嵊州市从实施范围、公开内容、公开形式等各方面,在行政村探索党务公开的做法,做到不论是干部选拔、班子配备、人才培养,还是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除涉及保密事项外都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公开,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加村党组织的创新活力,提高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和谐。3、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嵊州市各村集体经济相应增强,但总体仍较为薄弱,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在50万元以上的有57个村,占12.3%;10-50万元的有183个村,占39.4%;3-10万元的有123个村,占26.5%;3万元以下的有101个村,占21.8%。为此,嵊州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来抓,首先考虑新村运作启动资金的投入,对村级集体经济确实困难或新村运行经费暂时无法落实的村,拨补基本的运行经费,同时发挥村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明确经济发展方向,建立农村发展自转机制。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在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帮扶经济薄弱村脱贫的同时,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尤其是边远山村,根据本地传统种养特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改变以往的“单纯输血”,建立“供求输血”与“功能造血”相结合的长效自转机制。嵊州市一些山区乡镇在“双五千”结对帮扶活动中,以实事项目为载体,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中,贵门乡新茗村借结对帮扶之力,建成白宅墅名茶集聚区,年产值达到58.5万元;里南乡奖山村借结对帮扶之力,建成丝织个私小区,目前已有23台丝织机进入小区,预计每年能为丝织户增收70万元,为村级集体增加厂房租赁收入1.3万元。其次,注重盘活资产,促进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嵊州市五大集镇和四个街道的平原农村,发挥区域优势,创新经营模式,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富民强村。四、坚持活动载体创新,使农村党员队伍永葆先进性推动农业发展、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和谐,关键要充分发挥作为骨干力量的广大农村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但现实中农村党员思想观念偏旧、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水平偏弱,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够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按照十七大“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嵊州市基于23865名农村党员、平均每村51.5名党员(比调整前每村22.2名增加了29.3名)的现实,主要在活动载体上进行了创新。1、创新先进性教育的载体。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增强村级党组织创造力,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是关键。(1)教育内容主题化。其一,强化党性主题。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通过开展“学党章、强党性”、“村支书上党课”等活动载体,建立农村党员干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农村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等,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政治素养;其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