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三中全会亮点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能推动改革内容概要: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12日闭幕,会议通过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此,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陈述对中国网记者表示,全会在此时提出的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完成的。陈述认为,现在所说的重要领域,主要还是在经济领域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1993年到现在,快20年了,再有7年左右的时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是能成功的。”他说。公报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陈述对记者表示:“不管是加强、推进,还是加快,需要有这么一个机构,能够专门在战略上、在全局上进行全面部署,成立这个机构,专门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前瞻性问题、战略性问题等。”“进行困难攻坚,研究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这样一个比较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改革会更加起到推动作用。”陈述说。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中国步入主动谋势新阶段内容概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乐章。新的改革浪潮在相当程度上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进行来反哺和倒逼,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巩固中国在世界中发展的态势。如果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前35年以蓄势为主,那么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始,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国步入主动谋势的新阶段。谋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势,是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演变之势,归根结底是要积极创造各种内外条件,确保中国顺利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蓄势、谋势,关键是要顺势。中国新一轮改革浪潮的设计者、引领者们具备开阔的全球视野、包容的区域观念、浓厚的机遇和忧患意识,深知新的改革浪潮必须与世界大势同步、与国际潮流同向、与全球发展同行,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必须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欢迎的方式来实现。这是全国各行各业工作者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决定需要充分领会的重要精神内涵。凭借开放的国际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职以来,预先部署、提前布局,通过全方位、有重点的进取型外交将国际大局同国内大局有力统筹在一起。从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人民币跨境使用,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积极推进周边和亚太互联互通;从加强与亚洲邻国和发展中国家互惠合作,到深化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培育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大势所必须的良好外部环境和顺畅对外通路已经轮廓在现、基础在握。全球最重要的上升大国在探索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拒开历史倒车,拒绝固步自封,而是勇往直前地推进面向世界的改革和调整,这是中国之幸、世界之福、时代之光。改革就是新开放,需要新外交。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没有哪个方面不要求国际环境的建设性稳定,不需要同世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新的时代已经赋予职业外交队伍和其他各领域、各行业涉外工作者们施展才干的更宽广舞台。新外交的总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尽管中国已积累起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财富,但要顺利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难度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挑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需要调动更多智慧、展现更多沉着。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地位如此接近;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中国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做强做大的综合国力是中国面临所有机遇中的最大机遇,也是中国面临所有挑战中的最大挑战:善用、妙用之,力能摧坚;滥用、恶用之,可致功溃。这不仅应是外交队伍黯熟的信条,更应是举国上下共知的道理。善用实力,最重要的是拒绝大国沙文主义和强国自傲心理干扰。新外交需要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创立、发展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霸权思维和强权逻辑。这个世界仍有太多不公正、不合理之处,但这不能构成中国就可以恃强凌弱、以己划线的理由。解析新外交在新时期的任务,最基本的一点应是实施大战略,稳疆宁边,兴利除弊,维护好国家的核心、重大安全利益。从一切有利于国内聚焦改革、凝神发展计,这应包括政治、外交、军事、司法手段和民间力量统筹使用,坚决遏制个别邻国勾连域外力量蚕食中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企图;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对外领土海洋争端的基本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共同开发;建设性开展斡旋外交,将地区热点问题产生动荡冲突的风险推离中国身边;依托周边,胸怀发展中世界,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广襄盛举,使那些企图遏制、分化、歪曲中国的行径无枝可倚、无势可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涉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决定可被解读为旨在提升对外战略设计和运筹能力、加强内政外交统筹协调、健全涉外事务管理体制以及阻断某些利益集团对外交决策干扰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新外交需要牢牢把握的机遇。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外交需要把更多精力和能量投放到为国内改革发展提供直接、有力的服务上去。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落实全会精神,加紧推进新的国际贸易框架、区域合作平台和互联互通网络,经济外交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政治外交必将为国内改革发展做出更直接的贡献。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头两位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关系,理顺、深化这一关系是确保如期兑现新一轮改革目标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已经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美国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酝酿着诸多共同利益汇合点,总体上有利于中美扩大合作机会、减少经贸摩擦,正面效应在双向投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将会尤其明显。中美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务实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争取破解长期以来困扰中美经贸关系的各种难题,从而强化共赢格局,也应在三中全会释放的改革红利之列。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把“外交为民”要求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外交必须大走群众路线,重视做好人的工作、加强心的沟通,通过不断创新公共外交为中国争取更多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积极打造海外“民生工程”为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和便利提供更良好的服务。升级版的改革须有升级版的外交相匹配。吃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对外工作中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是外交队伍和各行各业涉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改革再进发,外交再进发,一个内外交融、双向统筹的宏伟新局已经揭幕,天高地阔大有可为。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三中全会最大亮点内容概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在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今天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谈到此次三中全会最大的突破和亮点,王国刚表示,从经济领域说,这次所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在197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了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的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到了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回非常明确地指出,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最大的亮点,表明在以后的改革路途中,将特别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王国刚认为,此次会议成果集中了全国人民、全党的智慧,在“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的条件下,探索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条路,大家对它预期很高,从现在已经出来的公报来看,应该讲公报句句箴言,可以说满足了大家的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划定“生态红线”首次明确提出内容概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在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所长潘家华在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时表示,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意义重大。潘家华认为,从环境保护领域来看,这次也有了一些非常大的突破: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列入在三中全会的文件中,而且不只一次出现,至少有三次出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划定“生态红线”,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潘家华指出,中国由于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环境破坏、污染的程度已经比较高,生活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划定生态红线意义十分重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提升国家治理走出维稳体制内容概要: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表《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公报》在社会建设部分,明确提出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些表述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对此,社会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是此次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他指出,以往的中央全会并没有如此鲜明地提及“治理”的概念。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谓是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这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改革目标,而是包括社会治理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总体性目标。提升国家治理走出维稳体制王名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这个全新概念,强调“国家治理”是与培育公民社会相匹配的。“治理”一词,相比“管制”“管控”,更强调平等、互动、协商和博弈,超越了原有科层体制下的对抗格局,更具有现代化的意味。对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王名表示对此“很期待”。他认为,除了强调对外保卫国家安全和对内维持稳定的作用,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具有改革的意味。“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直接任务就是改革现行的维稳体制。”王名如是解读。王名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维稳体制非常不合理,把许多问题政治化,比如征地拆迁、宗教信仰等问题,因单一地强调维稳,结果导致矛盾激化。其实,这些大多是社会问题,应该剥离政府的管控职能,并交给社会组织去协调或解决。王名认为,改革目前面临两个困境。其一是社会矛盾激化,已经“不能回避”;其二是部门之间利益协调的难度加大,改革的阻力甚至来自改革者本身。这就要求从更高的层面领导和筹划改革。此次中央成立深化全面改革领导小组,就是克服这个困境。王名指出,国家安全委员会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建立跨部门的合作,便于统一协调和配置行政、军事、社会资源,有利于协调体制内各部门乃至各种利益团体,从而实现全面推动改革的效果。不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将组建的国家安委会能否有助于各级政府走出维稳怪圈,而不是沦为维稳体制的新变体,需要决策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决心和执行力,值得高度关注。强调国家治理催生行政改革新思路政治学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则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表示,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两句话中,最关键的是第二句话。宋世明表示,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就行政体制改革而言,全会《公报》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强调有效的政府治理。他认为,全会把全面改革的总目标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义重大。目前,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首先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向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宋世明解释称,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非常清楚,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