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一、加快“两个崛起”,实现科学跨越······················4(一)发展背景·········································4(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10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15(一)着力“优工”,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15(二)着力“兴商”,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兴区················20(三)着力“强农”,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22三、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5(一)培育省际中心,打造人居环境优美生态区···········26(二)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富裕生态家园·················27(三)加快城乡一体的制度创新,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30(四)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完善区域空间布局··············31四、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33(一)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强化水资源保障··············33(二)优化结构、积极平衡,强化电力能源保障············34(三)优化布局、衔接配套,提高综合运输效能············35(四)优化网络、联建共享,提高信息应用效能············36(五)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强化公共安全保障············37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7(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38(二)转变生产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39(三)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40六、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41(一)加强文化名市建设,繁荣先进文化··················41(二)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43(三)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47(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51(五)发展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增进全民健康············52七、着力民生改善,加强社会管理························55(一)加强社会保障,打造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55(二)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60(三)建设“法治衢州”,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61八、坚持互利共赢,提升经济开放水平····················62(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强化外资利用产业导向·········62(二)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加快“走出去”步伐··········63(三)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64九、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66(一)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66(二)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健全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68(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69(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71附图:衢州市区空间发展格局示意图······················73《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制定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加快“两个崛起”,实现科学跨越(一)发展背景“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雨雪冰冻、台风洪涝、高温干旱等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发展中资源环境制约、贸易摩擦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的种种压力,全市人民不断开拓创新,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成为衢州建市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推进,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四个翻番”全面实现,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8亿美元,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800亿元,“十一五”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高于“十五”0.6个百分点;“五城联创”取得明显成绩,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六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居民安全感满意度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一是坚持政治责任理念、后发优势理念、产业集群理念、高端发展理念和统筹发展理念等五大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在生态建设上为全省多作贡献,也要满足衢州人民宜居宜业的自身发展需求,更要推进三“新”联动,统筹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二是坚持走转型升级之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明显,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坚持拓展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产业大升级、园区大协作等举措,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大力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取消农业税到保障房建设和农房改造,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基本覆盖到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60周岁以上的老人领养老金,一系列重大措施让“十一五”成为当之无愧的“民生五年”。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发展大局和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加深了对工业化中期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优势的认识。这“两个能力”的增强、“两个认识”的加深,是比任何物质成就更为珍贵的精神收获,是我市“十二五”科学跨越的思想路标。表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指标单位2005年2010年目标2010年经济发展GDP总量亿元325.54580752.78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41.34420489.62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0.013546.98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081018.9一二三产值比重%15:46:3910:50:408.5:55:36.5城市化水平%36.645以上42.1人均GDP元132002300030045万元GDP能耗吨2.071.661.65标煤社会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0.30.50.61科技进步贡献率%37.34250.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2.842.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4404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9.885以上94人口自然增长率‰4.85.35以内4.9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万个913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4.14.5以内4以内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21.4526.6438.12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1.881.8以上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3.563.022.9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3.583.052.92森林覆盖率%70.970以上71.5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00617400218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85070008270累计培训农民万人次2553.1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人1530.6累计下山移民万人55.96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难得的历史机遇与诸多的风险挑战并存。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这有利于衢州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同时,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的制约,使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增长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全球科技、人才、资源、市场等竞争更趋激烈,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纵观国内,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主导和创新驱动的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发展潜力巨大。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着眼于把衢州建设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中城市群规划》等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启动了区域内各城市加速发展的引擎,竞争更加激烈。在海洋经济成为省内新一轮发展重点的背景下,身处内陆的衢州,如何利用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发展平台,构筑省级战略大平台,通过壮大自己摆脱边缘化,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突破的难题,也是“十二五”的重点任务。立足衢州,实现高起点上更高水平的发展任重道远。“十二五”时期是衢州发展的黄金期、转型升级的突破期和民生事业的提升期,我市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向8000美元迈进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全省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不同,衢州仍然处在积蓄能量、爬坡越坎、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经济总量偏小、财政实力偏弱、城市化水平偏低、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面临发达地区极化效应与中西部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竞争,提质和扩量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经济欠发达与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双重差距,加快改革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挑战。我们必须立足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有为,更加注重务实奋进,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和谐稳定,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发展,立科学发展之志,谋绿色发展之策,求跨越发展之效,努力推进衢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深入实施“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工业立市主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深化转型升级,着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全面建设富裕的绿色生态地区,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加快发展。坚持在质量效益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经济总量快速跃升;在发展高起点、产业高端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地区。坚持转型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积极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和体制转轨。坚持绿色发展。把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作为衢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倒逼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优势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老百姓从中得到最大实惠。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有衢州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径,以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和载体,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借力发展。自觉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