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医院感染管理部工作中的防护一、标准预防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手接触锐器放入锐盒戴手套戴护目镜戴口罩戴手套垃圾放入黄色垃圾袋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手消毒,标准预防措施流程图可能飞溅眼部可能飞溅面部侵袭性操作穿隔离衣或围裙戴防护镜戴口罩戴手套小心锐器刺伤标准预防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只要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标准预防标准预防4.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既要达到减少病人间相互传播病原体的危险,也要达到降低医院工作人员蒙受感染风险的目的。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7.重点是洗手,“七步洗手法”每个洗手池都有。使用手套不能替代手部清洁——不论洗手或手消毒。在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它具有潜在的传染危险的物质、粘膜或皮肤破损时须使用手套。在护理不同病人间要更换手套。在护理同一个病人时,如果要把手从一个污染的身体部位移至清洁的部位时,必须更换或脱去手套。手套不能重复使用。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手套的使用二、医疗垃圾分类处理类别特征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生物具有引发感染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所有垃圾;病原体培养基、标本等;废弃的血液、血清等。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医用针头、缝合针;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载玻片、玻璃试管等。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等;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体体组织、病理腊块等。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一般性药物、细胞毒性药物、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实验室的化学试剂;废弃的过气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医疗废物的分类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绝对不允许混装!!!青霉素小瓶、输液袋、消毒液瓶属于生活垃圾。帽子、口罩属于医疗垃圾。注射器针筒应放入感染性废物。医疗废物绝对不能混入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尽可能少混入医疗废物。利器盒内不应有棉球、棉签。防止病人将棉球、棉签丢入生活垃圾袋。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使用双层包装袋,并及时密封。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禁止过满、外漏扎破等。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对医疗废物进行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交接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CompanyLogo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医疗废物管理的总体原则是从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收集、警示标识、密闭包装与运输、贮存、无害化处置的整个流程实行全过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三不准三禁止三不准不准混合放置医疗废物不准取出已放入容器中的医疗废物不准运出未达包装要求的医疗废物三禁止禁止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存放地点倾倒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三、职业暴露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等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感染源主要是含有HBV、HCV、HIV、梅毒螺旋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传播途径主要为医疗治疗过程中意外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睛等。职业暴露人员比例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实验室技师——5%医生(包括实习生)——15%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针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护士占80%。针刺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外科手术缝合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回套用手去除针头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远离针翼部位拔除静脉输液针头拔出针头时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使用后的注射器随意放置将血标本注入试管中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缝合中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收拾手术污物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影响暴露后果的危险因素伤口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和动脉空心并带血液的针感染性血液或体液的量污染源来自于晚期HIV感染者如何预防锐器伤减少锐器的使用使用安全的锐器正确使用锐器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杜绝回套针尖如需回套应借助镊子或单手操作采用单手回套或借助工具如何预防锐器伤不要弄断、打破或扭曲针头;不要随意丢弃使用后或已开封的针头;使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耐刺的锐器盒中;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利器盒内如何预防锐器伤如何预防锐器伤禁止手持针等锐器物随意走动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徒手传递锐器锐器盒不能装满且无针头突出使用弯盘传递器械如何预防锐器伤建议使用安全注射工具,如无针系统和回缩针用于静脉连接、自动毁形的注射器、预充药物的注射器、具有可包裹针头的滑动套的注射器、针尖连接有保护套的注射器等;针尖带有链接的保护套如何预防锐器伤拔除静脉输液穿刺针时,手持针翼部位,不能远离该部位。如果太远,在拔出针尖时,针尖就会随玻璃丝原来的韧性卷曲,突然转变方向而刺伤手。手术过程中传递刀、剪时应手背在上,刀柄、刀刃在下。传递缝针:右手向左递时要手背在下或侧面,左手向右手送时,始终保持针尖向上。器械护士:注意尽量不要直接在空中接医生用过的器械,防止刺伤。如何预防锐器伤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如何预防锐器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针刺伤的处理原则一、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二、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冲洗。三、存在伤口时,应轻柔挤压伤处远端,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时间不少于5分钟。四、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报告程序1.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处理及报告总流程(修改2012.5.4).doc2.锐器伤外职业暴露调查评估表.xls《东莞常安医院职业暴露个人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细则》由东莞常安医院医疗管理部2012年5月25日发布附:东莞常安医院职业暴露个人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细则(修改).doc四、手卫生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医、护人员的手是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媒介,由手传播造成的院内感染占30%。医务人员手部带菌状况病房医务人员不洗手前污染率100%一般护理:103~4CFU/手换药后:109CFU/手表皮葡萄球菌占60.48%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78%甲型链球菌占9.58%目前手卫生状况美国对221名医务人员操作前洗手进行调查显示:洗手率41%。对109名医务人员手监测结果显示:医生手合格率47.83%,护士手合格率66.28%。洗手洗手的目的:消除手上的致病菌,减少其传播。实验证实,持续15秒的揉搓冲洗可基本清除临时性细菌,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最简单、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洗手的指征—接触病人1、在接触病人被污染的身体部位和清洁的身体部位之间。2、在接触每个病人的表面皮肤后(例如:量血压,扶病人起床,检查病人等)。3、在接触血液或血制品、粪便、粘膜或伤口敷料后。4、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时,戴手套前。5、在插导尿管,周围静脉置管,和其他非手术性的侵入性操作前。洗手的指征-物品接触了紧邻患者的物品(包括医疗器械)后在接触了病人的便盆,小便器,大小便外挂袋子之后在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例如床单,浸过的尿布或垃圾等等洗手方法紫外线强度监测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放置指示卡对比、黏贴小结预防医院感染,特别是预防传染病引起的医院感染,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医院工作人员具有双重角色,它既可成为被感染者,也可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者。在繁忙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应有科学的态度,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