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社会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总论主要教学目的: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特点。2、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3、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受社会影响的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的科学。二、主要内容个体社会心理: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影响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4—9章。人际交往心理: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机制。10—12章。群体社会心理:13—15章。三、学科特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相联系的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兼有实验科学和人文科学特征的学科。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一、有助于全面、准确认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二、有助于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技能。三、有助于开展多项实际工作。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注意: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2、在客观的情境下进行观察;3、对被试者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4、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者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解释。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一种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三、调查法四、测验法五、其他方法:非强迫性测量、档案研究、跨文化研究等等。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阶段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二、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美国社会心理学发展概况2、社会心理学在中国见书18-37页思考题:1、社会心理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的研究意义何在?3、如何运用观察法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第二章个体社会化教学目的:1、掌握社会化的概念、意义、特点及主要内容2、明确社会化的主要途径。3、了解社会化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个体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概念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二、社会化的意义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持续的手段。任何一个社会通过种种方式,力图使它的每个成员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人,否则,这一社会的基本秩序无法维持,社会文化无法延续。从个体的角度看,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个体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生活,即完成个体的社会化,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基本生活知识技能2、教导行为规范3、培养社会角色4、形成一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5、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四、社会化的基本特点1、社会强制性2、个体能动性3、过程矛盾性4、终身持续性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社会教化,一是个体内化。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教化,便谈不上个体内化,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就达不到目的。社会教化更多地是从社会环境方面探讨社会化,个体内化更多地是从个体能动性方面探讨社会化。一、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它与广义的教育类同。社会化的执行者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化执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1、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大量研究证明,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人的整个一生。个体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与这一阶段的家庭生活影响密切相关。(1)西蒙兹的研究69页(2)赖德克的研究70页2、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1)教师的指导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教师的期望、信心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它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激活教育对象的学习动机,造成戏剧性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学习暂时后进的学生也是可能教好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做工作。(2)同等群体的深刻影响可能使个体社会化正常进行,也可使个体社会化出现障碍。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接受外部社会影响后,必须把它转变为内部现实或主流现实,才能最终完成社会化,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化的外在强化方式逐渐为内在强化方式所取代。个体内化的方式1、认知加工2、观察学习3、主观认同4、角色扮演5、自我奖赏第三节社会化过程理论一、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与人的认知活动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联的。代表人:麦独孤、皮亚杰、柯尔伯格。二、新行为派-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社会化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人的行为的是环境,如社会文化、外部条件、榜样、强化等。代表人:班杜拉三、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人的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格发展或者说社会化过程经历整个一生。其中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或核心问题,当这一矛盾解决得好,人格就发展一步,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解决不好,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形成不健全人格。代表人:埃里克森复习思考题:1、社会化的概念、特点、意义和主要内容。2、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试说明和分析三种社会化过程理论的其中一种。第三章自我意识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即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化力离不开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意识是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定义和内容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它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一种,其中个体既是认识的主体(I),又是认识的客体(Me)。自我意识的内容:1、物质自我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躯体以及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物质自我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思维中心部分是个体的躯体,所以又称为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个体所感到的自己的社会形象。它是自我意识的中心部分,“我”是否被关注,如果得到关注与尊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形象,个体就会产生某种满足;如果得不到关注尊重,不能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形象,个体就会产生某种失落感。3、精神自我精神自我是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觉知,即个体能够觉知与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二、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是指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是社会环境的产物。2、能动性是指人能自觉地、主动地认识自己和调控自己。3、可变性一是指不是与生俱来的,二是自我意识随着能力认识的提高而发展。4、不一致性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5、形象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是与它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三、自我意识的意义1、为个体活动提供参照2、发动、觉察、调节个体活动见87页3、使个体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和共同性4、不同的自我优势,引起相应的自我追求。5、促使理想自我的实现见89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表现方式自我意识的表现方式主要有四种,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这也是个体实现自我意识的四种途径。其中自我认识是基础,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进而达到自我控制,反过来又加深自我认识。这四个方面越是积极地协调一致,自我意识发展越好。一、自我认识1、定义: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2、自我认识的方式(1)自我观察(2)自我分析(3)他人影响(4)社会比较二、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1、定义自我评价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肯定或否定判断。自我体验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情感体验。2、自我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以自我认识为前提,但常常两者同时进行,相互难分。但自我评价一般总是通过比较分析进行的。通过和自己相当的人相对比通过和理想自我以及过去的我相比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自己三、自我控制1、定义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有目的、自觉的支配和改变的过程。2、自我控制的方式(1)通过认知分析控制(2)通过意念控制(3)通过行为控制第三节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天生俱来的,其发生和发展到相对成熟,大致要从出生到20岁左右。期间由于发展的不同特点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婴幼儿期,自我意识发生阶段96页二、儿童少年期,自我意识初步发展阶段三、去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阶段(1)自我分化(2)自我矛盾(3)自我统一第四节自我完善一、克服自我意识的误区1、避免情境因素干扰2、抑制自我“拔高”3、防止自我蒙骗4、注意自我暴露二、完善个体自我意识二、完善个体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全面、准确、深刻。客观评价自我:学会用社会价值的尺度来评价自己。积极体验自我:肯定、积极、适度紧张、适度敏感。有效控制自我:目的正确性、适宜性、坚持精神、以健康的情感作为激励的动力。此外:记日记、反省、自我鉴定、读书、交谈、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自我意识?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2、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方式。3、简述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4、如何完善自我?第六章社会知觉教学目标:1、明确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异同。2、掌握影响社会知觉的主客观条件。3、明确社会印象及特点。4、掌握社会印象的心理效应。5、了解归因的诸多理论。6、掌握归因偏差。第四章社会知觉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影响因素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知觉反应。社会知觉的内容主要是他人或群体的人格特点、要求、愿望、观念、态度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1(2(3对人的知觉也有三种: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可把知觉分成正确的知觉与错觉错觉包括两种:对物的错觉和对人的错觉。(1)对物的错觉见下面四张PPT(2①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指与人交往时最初得到的信息对印象②近因效应。指最近形成对某个人的印象会改变长期以来对他的认识。③光环效应(或称晕轮效应)。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④刻板印象。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类人产生的固定的看法。是弯曲还是平行?看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ABFraser螺旋二、社会知觉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心理惯性(恒常性)格式塔整体知觉的原则:A.接近因素B.相似因素C.完整倾向因素D.好图形因素E.好的连续因素F.共同命运因素G.定势因素H.经验因素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知觉相似律封闭性原则知觉接近律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知觉者的知觉目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形状恒常性示意图二、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客观因素1、强度2、对比3、反复4、整合(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定势与期待定势也叫

1 / 2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