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进而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贪血等临床表现DIC常见疾病1.感染性疾病2.肿瘤性疾病3.妇产科疾病4.创伤及手术第一节DIC原因和发病机制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因子(TF)入血和Ⅶ结合并激活Ⅶ,TF-Ⅶa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ⅫⅫa负电荷物质激肽系统激活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Ⅻa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剂:胶原、凝血酶、ADP、肾上腺素、TXA2、PAF胶原可通过GPIb与血小板结合并激活它。活化血小板可通过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四、促凝物质入血胰蛋日酶,某些蛇毒等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损二、血液凝固调控失调蛋白C↓抗凝血酶Ⅲ↓三、肝功能严重障碍四、血液高凝状态五、微循环障碍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展的因素第三节DIC分期和分型一、分期1.高凝期2.消耗性低凝期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二、分型(一)按DIC发生快慢分1.急性2.慢性3.亚急性(二)按DIC代偿情况分1.失代偿型2.代偿型3.过度代偿型第四节DIC功能代谢变化一、出血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2.纤维系统激活纤溶酶原激肽释放酶纤溶酶3.FDP形成X、Y、D片段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多数碎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粘附。1.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原理:鱼精蛋白和FDP结合,使与X片段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而彼此聚合,DIC曾阳性反应2.D-二聚体实验,原理: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分解产物,所以其出现意味血液有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故D-二聚体为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二、器官功能障碍三、休克机制1.微血管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减少2.广泛出血,血容量减少3.心肌损伤,心输出量降低4.激肽组胺舒张微血管,血压降低5.FDP某些成分可增强组胺激肽的作用。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在凝血反应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由于血流冲击,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外周血涂片可见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称为裂休细胞。第五节DIC防治1.防治原发病2.改善微循环3.建立新的凝血纤溶平衡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